初春時節(jié),萬物滋生,漯河市區(qū)內兩河四岸綠意盎然。
“現在正處于禁漁期,雖然我們無法下河捕魚,但心情還是很暢快,因為開禁后魚更肥美、品種更多。”3月20日上午,提及穿城而過的沙澧兩河水質變化,家中6代人靠駕船捕魚生活的高四春,用“純凈水——醬油汁——淘米水——純凈水”來概括,許多漯河市民認為這話評價得“最貼切、最權威”。
六代人:多人船上出生,見證沙澧水運興衰
在漯河市區(qū)沙南岸,老漁民高四春手上拿著豬肉、青菜、大蔥,還提了一壺水回來。
“現在河里的水比前些年清澈多了,但還不能直接吃,平時用水得從岸上接。”高四春一邊說一邊帶著記者來到了岸邊的“船房”旁,通過一根木板直接走到船上。船內部分為內外兩間,床、椅子、碗筷廚具樣樣都有,高四春就一直生活在這里。
年過半百的高四春是位老漁民,不僅在船上出生,并且從記事起就在船上生活,祖上至少六代人都是靠船拉貨為生。“我的父親和爺爺也都是在船上出生,小時候聽他們講,開船拉貨什么地方都去過,最遠還跑到過上海。”高四春說,當時他家雖然是中號貨船,但也有26米長,上面住著30多口人。
高四春介紹,漯河雖然是一座內陸城市,但自古就是商埠重鎮(zhèn)、水旱碼頭,由于地處水陸交通要道,早在明朝永樂年間就已是繁華的商品集散地,曾是全國四大騾馬牲畜交易市場之一,有著“中原之中”、“九鎮(zhèn)之首”的美譽,當時平頂山、周口等地的貨物、商品均在漯河的碼頭集散。碼頭貿易的紅火、商業(yè)的繁華還帶動了造船、勞務、住宿、餐飲等服務業(yè)的發(fā)展。
“轉折點就發(fā)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舞陽縣馬灣攔河閘和周口市攔河閘相繼建成,航運這條路不再通了,水旱碼頭也最終停用。”高四春說,再加上隨后而來的國家改革,大型貨船被收歸國有,不少漁民就此上了岸,剩下的也紛紛轉型。
人如潮:花海簇擁沙澧河,吸引異鄉(xiāng)人定居漯河
“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艷……”漫步漯河市區(qū)沙河老大橋東,記者聽到一陣陣嘹亮的歌聲。走近一打聽,這位唱歌的大叔名叫史立志,今年56歲,老家在焦作市,如今定居在漯河生活。“漯河雙河穿城,水資源得天獨厚,特別是沙澧河風景區(qū)建好后,近年來變化更是翻天覆地。”史立志說,能夠依水而居,一年四季綠色常蔭,每天來河堤上轉一轉,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正是他夢寐以求多年的生活。
嵩山路沙河橋附近的河堤上,隨處可見前來鍛煉的市民,風景區(qū)內的迎春花、梅花等已開放,朵朵鮮花吸引大家拍照留念。據了解,入春后,漯河市沙澧河建設管理委員會及時對景區(qū)缺株斷檔、黃土裸露及人為踐踏的小路進行補植補種。等到盛花期,桃花、梨花、白玉蘭、櫻花、杏花等多個品種的鮮花將爭奇斗艷,沙河和澧河兩河四岸36公里長的風景區(qū)將變成花海。
上世紀:“純凈水”隨手喝,擔上岸能賣錢
當年,沙澧河水質有多好?高四春用“純凈水”三個字比喻。
“1975年以前,河水用手一捧甚至就能直接喝,船上的生活用水都是直接用的河水。”高四春說,當時河水不僅清澈,魚蝦種類也比現在多。“以前聽爺爺講,每年冬天貨運不好干的時候,他就從河里挑水往城區(qū)送,一擔兩桶水可以賣6分錢。”高四春說,當時市民要么帶著桶來河邊挑水,要么就買水吃,由此可以想象當時河水的水質有多好。
伴隨著航運的衰落,高四春一家人雖說不再開船拉貨了,但生活還得繼續(xù),他們思來想去決定去河道里采砂。“當時根本就沒有環(huán)保這一說法,采砂也并不是非法的行當,大家都是慢慢摸索著干,勉強顧得住生活。”高四春告訴記者,后來到1987年國家下了規(guī)定,不允許私自采砂,他們也就不再干了。
1987年后,高四春也曾短暫上過岸,一邊打工一邊在河里下網,趁著下班時間再來到河邊起網。到了1995年,高四春辭職,再次回到河邊靠打魚為生,這一堅持就是24年之久,而對于河水的一些變化,他比其他人要更加清楚。
多年前:“醬油汁”臟了河,野生魚類驟減
在高四春印象中,從1975年后,緩緩流過的河水就開始慢慢變了顏色。
“剛開始其實還好,但隨著工業(yè)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眾多高污染企業(yè)在河邊建設了工廠,還有城市面積不斷擴大,人口越來越多,產生的生活垃圾也越來越多。”高四春說,他曾看到過各種腥臭的工業(yè)廢水往河里排放,也曾目睹過整個河面漂滿“白色垃圾”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
高四春回憶,污染最嚴重的時期出現在2000年至2010年間,他甚至直接稱呼當時的河水為“醬油汁”。“當時每天在船上,眼睜睜看著這‘醬油色’的河水流過去,心里真是非常難過。”高四春說,伴隨著河水被污染,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魚的種類變少了,“原先河里估計有二三十種野生魚蝦,現在能看到的已經消失了一大半,剩下的都是適應性強的種類,還有小魚苗的存活率也直線降低”。
據高四春講述,當時有很多工廠會把污水管道鋪設在極為隱蔽的地方,或者直接就鋪設在河底,平時不排污,每逢下雨和汛期時,就開始往外排污水。“只要一排污水,熏得魚都不敢在附近水里待,岸邊釣魚的人都知道這回事。”高四春說。
記者了解到,“打魚不用絕戶網”是流傳于漁民間的一句老話,意思是捕魚時網眼要稍大一些,這樣的話大魚能夠捕到,小魚苗則會通過網眼逃脫,但急速惡化的水質卻宛如一張籠罩在整個河面的“絕戶網”,令漁民們都倍感絕望,因此又有不少人選擇了棄船上岸。
現如今:桃花水母現沙澧,“純凈水”歸期在即
談及近些年河水的變化,高四春又用了“淘米水”這個詞來形容。
“平時河水看上去很清澈,但只要上游一放水,立馬就變得有些渾濁,所以叫‘淘米水’,可水質與前些年相比,已經好太多了。”高四春說,按照10分制來說,1975年之前的水質能達到9分,污染嚴重時無法打分,現如今的水質還給出7分吧。
記者了解到,高四春眼中的“淘米水”如今也正變得越來越清澈。前些年,漯河市民曾多次在澧河中發(fā)現過“桃花水母”。因該生物對生存環(huán)境有極高要求,活體又極難制成標本,所以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還被稱為“水中大熊貓”。而“桃花水母”的頻頻出現,從側面證明了漯河水質的明顯變化。
采訪中,漯河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負責人介紹說,如今澧河飲用水源地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達標率100%,水源地標準化建設位居全省前列,多次獲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表揚。2018年,漯河市7條省控、國控河流水質年均濃度達到省定目標要求,建成區(qū)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
“污染容易治理起來卻很難,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只能慢慢來治理,不過相信通過今后的各項環(huán)保政策,離‘純凈水’再次回來的日子不遠了!”記者臨走時,高四春端著碗站到船板處大口吃面,語氣里透出十足的信心。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tǒng)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南三環(huán)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