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雪山到東海,長江或緩步徐行,或飛流直下,或波瀾不驚,或萬鈞雷霆,如偉岸的巨人,象征著華夏璀璨文明。
70年崢嶸歲月,70年玉汝于成。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但對長江航運來說,卻足以書寫一段極為燦爛輝煌的發展詩篇。
中華民族伴水而生,因水而盛,長江航運滋養著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人民的幸福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1 創業篇——白手起家,激情滿懷
“阿寶,一會帶你去看港口的大輪船大挖機, 好大好大,好多好多!”老爺子做著鬼臉手舞足蹈地逗趣著奶娃娃。
在張家港,這一句吳儂軟語的鄉下話已然成為了當地特色文化的分支,總是能成功安撫嚎啕大哭的幼兒,也總是能成功吸引懵懂好奇的孩童。
孩子們哪里知道,70年前的張家港港,只是一片灘涂呢?
陳光發是張家港港務集團的退休老員工,他向記者講述了張家港港建設初期的光輝歲月。
當時的張家港是沙洲西部的一條通江運河。江邊是一望無際的蘆葦灘,附近沒有像樣的集鎮,物資供應困難,不通公共汽車,來去只能走鄉間小道, 雨天道路泥濘,晴天塵土飛揚。
“這確是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陳光發回憶道,1968年2月19日,經過緊張籌備,張家港建港工程正式開工。由于建港工程包括修筑沿江圍堤、江岸保坍、疏浚巫山港、新建巫山船閘、建造張家港到后塍的公路、建造區內工房和道路等10多項工程,需要大量民工。蘇州地區和沙洲縣組織 了數萬民工,浩浩蕩蕩進駐江邊蘆葦灘,艱苦創業,民工最多時竟超過10萬人。
而南沙公社的老百姓在建港工程中表現出很高的覺悟和極大的熱情。
高峰大隊老貧農崔岐全等四位老大爺與八位頭發花白的老大娘,組成人老心紅的老年突擊隊,堅持與年輕人一樣打夜工。他們說:“多挑一擔泥也是我們向毛主席敬獻的一顆紅心啊!”負責抽水站的小張,為保證抽水機正常運轉不出故障,竟連續幾天上班不休息,一次值班到深夜兩點鐘昏倒在機 器旁。橋梁施工隊負責澆筑橋基的4位民工為保證 澆筑質量,冒著近零下 10 度的嚴寒,睡在澆好不久的混凝土橋基上過夜,用人體為之保暖……
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干部群眾和工程技術人員冒嚴寒、戰酷暑,圍堰吹填,筑堤修路,用滿腔熱血和身身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建港贊歌。
“長江航運的發展改變了我的生活。”居民徐琳娜動情地說。
港口發展,讓居民從泥瓦房集中搬到了居民點,蓋起了新樓房,添上了新家具,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寬敞的馬路車水馬龍,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繁華的都市被平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所填充著,紅磚瓦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
從建港伊始的戰戰兢兢到拓展創建的穩扎穩打,再到整合啟程的砥礪奮進,從沙洲蘆葦灘的一片雜草泥濘到碼頭汽笛轟鳴的一片繁榮景象,張家港的創業史也是長江港口的發展史——專業化、規 模化、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億噸大港從無到有,現在達到14個;萬噸級生產性泊位從寥寥無幾發展到587個;長江干線形成了三大航運中心、5個自由貿易區、22個主要港口、26個水運開放口岸。
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遠航歸來的巨輪與朝暉一起駛進港灣。江風輕拂,門機高擎巨臂呼喚著同伴,裝載機、皮帶機、牽引車、拖輪齊奏樂章,裝卸、運輸、吊放各種作業井然有序,立體的作業面、信息化數據的傳輸,生機無限地鋪設 開來……從光輝歲月中走來的中國港口,正以昂揚之態,成為城市繁榮發展的橋頭堡。
2 轉型篇——山河變換,船暢人和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8月13日下午,在動人的《長江之歌》的歌聲中,全國首趟“時光郵輪”從重慶朝天門碼頭出發,駛往宜昌,拉開了為期一個月的長江沿線“時光郵輪”主題活動。
家住新疆庫爾勒的王女士特地帶自己72歲的母親前來體驗,“聽說郵輪上設置了‘時光記憶展’、 ‘咱家的70年’、‘時光的士高’等7項主題互動板塊,我母親說想來找回憶,我就特地帶她過來, 一邊看展,一邊看看跟新疆不一樣的壯麗峽江風光, 體驗別樣三峽風情。而且郵輪價格不貴,吃住一體, 很適合帶老人家休閑旅游。”
郵輪緩緩前行,只見三峽兩岸山巒連綿起伏,樹木郁郁蔥蔥,纏繞在山頂的云霧,更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
在改革開放初期,長江上的船主要是貨船或者用于交通的客班船。1978年,由滬東造船廠建造的 “昆侖號”開始試水長江游船旅游業務,旅游意義上的長江三峽游輪時代正式開啟,并迅速成為中國旅游的“四大名片”,是海外入境游客必選線路。
“上世紀80年代,我非常驕傲自己在游輪上工作。那時候在中國,外國人很少見,但我們船上90% 都是外國游客。”高慶遷是重慶長江黃金郵輪有限公司總船長,1981年就開始在長江郵輪上工作。他告訴記者,那時能上三峽游輪工作,是長江船員夢寐以求的,“因此三峽游輪的船員個個都是百里挑一,業務技術精湛。”
技術不精湛,也駕馭不了三峽之“險”。在三峽大壩建設之前,川江自然航段,航道曲折、水流湍急,一直被稱作“天塹”。在這樣的航段要保證游輪安全,沒有高超的駕船技術,沒有過硬的本領和絕活,是難以戰險灘、斗急流、避礁石、過淺槽,確保行船安全的。
高峽出平湖,水深好行船,近年來不斷深化的 航道為大型游輪的通航提供了極大便利。“早期的長江游輪只有68米長,13.5米寬,滿載只能載客100多人。現在船只可以長達150米甚至更長,載客500多人,且80%都是國內游客。”高慶遷介紹。
長江港航聯盟船東協會旅游客運專委會會長、重慶長江黃金游輪有限公司監事長蔣宗金給記者提供了一組資料:2011-2013年,13艘130米以上的 大型豪華游輪集中上線投入市場,無論在硬件品質還是軟件服務上都實現了質的飛躍,成為世界內河游輪的標桿。數據顯示,2018年長江游輪共運行5103個航次,接待游客100萬人,載客率達80%以上,長江游輪旅游市場迎來新一輪增長高峰。
從最初的長江普通客運到現在的高端豪華游輪,從原始意義的交通工具到高品質的休閑旅游方式,作為長江黃金水道的承載物,游輪的發展見證了長江黃金水道成色更足的時代變遷——目前,長江水系14省市擁有內河貨運船舶近12萬艘,船舶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日益提升,干線貨船平均噸位從改革開放初期150噸提升到1780噸, 增長近11倍,居世界先進水平,干線貨運量大幅增長,多年來穩居世界內河第一。
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點點航標燈點綴著江面,像母親河動人的眼眸,憐愛地注視著兩岸安居樂業的人們。一艘艘燈火通明的游輪駛過,帶來一片歡聲笑語。
3 生態篇——青山綠水,福及千年
一江清水,兩岸青蔥,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已響徹云霄;滾滾長江,橫貫東西,新征程上盡顯綠色風采。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 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由此,綠色成為長江航運發展一以貫之的底色。岸線齊整,靠的是減法,取締非法碼頭、騰退岸線,恢復生態岸線。
在湖北武漢,從2016年3月起,啟動了長江、漢江武漢段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此后,武漢又迅速將工作重點轉入規范、提升一批碼頭,集中力量,拆除不符合規范提升條件的碼頭。
家住硚口區的80后陳女士十分支持綠色長江建設,“小時候我家旁還有一個采砂碼頭,黑色的大皮帶運轉著,揚起來蒙蒙塵沙,十分嗆人,我那時還得了鼻炎。”與記者一起站在漢江邊,她用力吸了吸鼻子,“非法碼頭整治后,岸邊綠化也恢復了,我每天與朋友過來散步。”
截至目前,武漢共取締(拆除)各類碼頭300余個,騰退岸線30余公里,補植復綠灘地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基本完成。
沿岸郁郁蔥蔥,靠的是減法。江中持續增綠, 靠的是加法。
在上海橫沙島的長江入海口處,“長出”一片8萬畝濕地樂園,這是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送給大自然的“回禮”。深水航道疏浚會產生大量的疏浚土,一般的處理方法是直接拋擲長江口以外海域,但會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探索出疏浚土綜合利用吹填造陸的新路子,在變廢為寶的同時,消除了對水環境的污染。
如今走進橫沙島東灘濕地公園,30 公里的通海 大堤一直延伸入海中,河堤兩側成片的蘆葦一眼望不到邊,飛鳥在期間棲息覓食,形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景觀。家住崇明的吳先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 也是濕地公園的常客。“一到九、十月這里非常熱鬧, 各種鳥類成群結對,和鳥一樣多的還有拍鳥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70年與水為伴,長航人學會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則——在航道建設中生態保護由“重補償”向“修復與補償并重”轉變,建立并實施了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相結合的新機制。一個個類似的航道整治項目,正形成一個又一個濕地公園,讓長江黃金水道綠色發展。
群山之間,盈盈江水,碧綠如翠,令人嘆為觀止。站在船頭,望著兩岸青山與漂亮的湖濱城鎮,長江 人文生態之美,令人心曠神怡。
4 安暢篇——守住紅線,保駕發展
安全,永遠是長江航運永遠擺在首位的底線與紅線。而身負保證船舶航行安全重任的航標燈的升級,為 70年滄桑巨變寫下生動注腳。
現年90歲的王守田,從青春年少到滿頭銀花,從風華正茂到飽經風霜 , 把美好時光奉獻給了船舶和長江航道事業。“原來,風里來雨里去,船舶條件和航道條件十分艱苦。”王守田告訴記者,70年前,航標燈是竹子做的,纜繩也是竹絲編織的,岸標都是航道人用肩扛身背上山的。
上個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長江航道上使用的是煤油航標燈,每天晚上航標工都要出航點燈, 早晨出航收燈。“日守孤洲,夜守燈標”成為長江航道職工的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進入70年代后,航標燈使用了電氣化,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依然是晚上要開燈,早上要關燈;80年代后期使用的是霓虹燈,采用的是磁罐變壓器,電壓極不穩定,容易受潮,使用的壽命很短,遇到燈標碰撞后難以修復。
如今,長線全線都用上了一體化智能航標燈, 這種燈將太陽能接收板、光源、電池、測監裝置集成在一起。同時,借助遙測遙控系統,“千里的航標萬里遠的看”,航標維護管理由駕船巡航制改為監控值守,不僅大大減輕航道工人的勞動強度,還能確保航標始終處于良好工作狀態,進一步提高船舶航行尤其是夜航的安全性。以科技創新為手段, 保障行輪安全也從“一條艇、一雙手、一支筆、一 張紙”轉向“VTS、AIS、CCTV、VHF、無人機、電子巡航等有機結合”的現代監管模式。
回首 70 年壯麗征程,鄉鎮渡口渡船安全建設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里洲位于枝江長江中游荊江段首段,環江堤防74公里,是長江上最大的江心洲。洲上近10萬人必須依靠24處渡口上的29艘客渡船、5艘汽渡船過江出行。寶筏寺汽車輪渡碼頭就是連接兩岸農村物資運輸、人民生產生活、學生家校往返的的重要通道之一。
曾幾何時,每逢節假日、農忙時,碼頭上人車混雜,車子排隊上船,一排就是數小時。2017年,寶筏寺汽車輪渡碼頭綜合整治工程驗收,綠化面積6065 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199.38平方米,碼頭接線道路及場內道路380米,新建了收費站、調度室、公廁和停車場,渡口下坡道邊也新安裝了固定防護措施,紅黃相間的顏色醒目可見。
“原來我開貨車上船最怕行人亂竄,現在人車分流,上下車輛也分流,各行其道,我覺得更安全了。 而且現在中間有護欄,車子上船都蠻有秩序,過河速度又快又安全!”常年從事農產品運輸的精華村村民劉大強對記者說。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七十載,光輝歲月彈指一揮間;七十載,長江航運滄桑巨變。長江航運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切實增強了群眾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印刻著一代代長江奮斗者的足跡,見證著新中國波瀾壯闊的水運發展 史。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