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軍勝在黔調研寄遞企業末端網點服務鄉村振興情況。
在貴州省郵政業助力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5月26日~28日,國家郵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馬軍勝赴黔調研郵政業助力精準扶貧和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等工作并強調,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大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郵政在鄉”要加力,“快遞下鄉”要加速,全力服務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推動貴州鄉村振興再上新臺階。
業務“擴面”,多彩農產品走出大山。只有把網點鋪下去,才能使產品上得來。貴州郵政、快遞企業大多采取異地包倉和嫁接電子商務等模式,為農產品拓開了銷路。2018年,貴州僅郵政“黔郵鄉情”平臺就銷售農特產2600多噸。馬軍勝勉勵他們繼續加大力度,挖掘更多更好的原生態農特產品,讓越來越多的“黔貨”通過寄遞渠道暢銷全國。
主體“集成”,末端抱團發展現生機。貴州農村貧困地區快遞“最后一公里”最大的難題是網點生存。在安龍百韻中申分揀轉運中心,快遞企業抱團發展,人工成本降低30%,節約場地租金40%,在攬件方面又合力拓市,快件量增長迅速。對這種集約高效、良性循環的末端作業模式,馬軍勝鼓勵他們要解放思想、放水養魚、抱團發展,不斷滿足群眾用郵需求,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人才“回流”,一人就業讓全家脫困。貴州郵政業5萬從業人員中,一半以上來自當地農村。不少快遞企業工資高于當地平均水平,吸引了大批打工者“回流”。黔西南州郵政(快遞)分揀轉運中心對貧困人員等進行免費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黔西南、六盤水等郵政企業則聘請貧困戶為邊遠村投遞,投遞和脫貧難題均得以解決。對于這些有效做法和嘗試,馬軍勝稱贊道,就業脫貧是最實在的脫貧,真正給貧困百姓找到一條脫貧路。
創新“提速”,農產品經紀人捧網紅。在冊亨,通過郵政平臺的帶動,“糯米蕉”單價和銷量雙增。為此,縣委、縣政府調整了產業結構,投資5580萬元推動產業升級。黔西南大山面貌團隊用“互聯網/新媒體+快遞”和流轉貧困戶土地、帶動貧困戶種植的方式,幫助農民增收。馬軍勝指出,只有這樣的人越來越多,農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才有可能實現,農村寄遞才能實現從“寄包裹”到“產包裹”的轉變,真正搞活農產品流通。
服務“擴容”,縣鄉探索一站式服務。在黔西南、六盤水、畢節等郵政網點,雞場坪郵政支局和水塘堡郵政代辦點建立了警郵合作、政務大廳等服務窗口,打造綜合服務平臺。馬軍勝稱贊說,郵政企業就是要發揮鄉村網點優勢,將代理政務范圍向鄉村拓展,讓農民群眾辦事少跑腿。他還實地調研了盤州市妥樂村銀杏生產基地的快遞物流收寄站、六盤水市三線建設特色主題郵局,鼓勵他們繼續加大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力度。
在與郵政管理部門和郵政、快遞企業負責人座談時,馬軍勝強調,郵政業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服務鄉村振興,有利于國家,有利于老百姓,也有利于行業自身發展,這是行業提高政治站位、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標志。馬軍勝要求,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部署要求,一是服務網絡要不斷深化。郵政企業要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盡快完成村村通郵目標;快遞企業要通過合作互進,加快“快遞下鄉”進程,優化鄉村快遞投遞流程,讓老百姓享受更便利的服務。二是扶貧助農要提升質效。郵政企業充分發揮便民、利民的綜合服務平臺功能,不斷疊加延伸金融、稅務、政務和醫藥配送服務,做政府和民眾的橋梁,讓老鄉少跑路;快遞要積極整合社會資源,主動與農村合作社、農戶、地域特色產品商家合作,著力培養“產包裹”的團隊。三是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要不斷完善“寄遞+合作社+農戶”模式,加大與上游平臺的合作力度,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培育農特產品電商網購商戶,爭取優惠政策推動行業扶貧工作開展。四是加大就業扶貧力度。注重吸收貧困農村人員就業,不斷提高社會效益。
在黔期間,馬軍勝還調研了威寧產業園“快遞+電商”融合發展服務制造業寄遞汽車裝飾墊的情況,該模式帶動上游產業西遷并實現“產包裹”。此外,馬軍勝還前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羊街鎮郵政普遍服務網點、赫章縣水塘堡郵政代辦點以及百世、中通的鄉鎮末端網點,實地“丈量”寄遞渠道延伸的“最難處和最遠處”。在七星關區易地搬遷扶貧點海子街調研郵政業服務扶貧搬遷項目情況時,馬軍勝對中通快遞為精準扶貧持證者給予優惠政策的做法表示肯定。此外,馬軍勝還調研了當地政府提供場地建設的畢節市郵政電商物流運營中心。
國家郵政局辦公室、政策法規司有關人員,貴州省郵政管理局、郵政分公司負責人陪同調研。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