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的演講中確認,由于中芯國際、臺積電、三星等幾大晶圓廠商都無法為華為代工芯片,9月15日之后,華為麒麟高端芯片將就此絕版。當前,中美貿易戰、芯片、華為已經成為國民話題,中國自主集成電路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日前,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從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和國際合作等八方面,提出37項舉措支持兩大新產業發展。
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也是制造業的“芯”和“魂”。內循環新格局下,37條政策舉措的出臺,將進一步優化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發展環境,對深化產業國際合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政府搭臺打造產業生態
在格蘭仕研發中心,工程師們正在對一款新研發出來的芯片進行測試。據悉,不到指甲蓋大,采用40納米制程的芯片完全由企業自主研制,性能要比同類產品高30%以上。
為何家電企業搞起了芯片?格蘭仕集團副董事長梁惠強表示,以往家電企業都是簡單地采用通用的芯片,我們是從最底層開始入手,就可以把對于產品的理解和研發都包括在產品的定義里,這樣才能做出更智能、更好體驗的家電產品。
“萬物互聯的5G時代,即便是微波爐這樣的小家電也要更智慧,芯片是制勝的關鍵。”
據格蘭仕介紹,企業去年起就大舉投入芯片產業,以賦能制造業。值得關注的是,格蘭仕應用自主研發芯片的智能家電產品,也將很快上市。
據悉,芯片研發投資大、周期長,對家電企業來說是個高風險的事情。格蘭仕敢于在芯片領域大手筆投入,底氣從何而來?答案藏在企業和政府共同搭建的“朋友圈”里。不久前,順德的超千畝主題產業園建設規劃正式出爐,各主題產業園包括設計集成電路、智能制造和新興產業等,全部圍繞產業的上下游進行布局。
“通過土地空間加產業政策,以及人才、金融以及產業市場的立體產業扶持政策,能夠促使產業園更加高效聚集,更有優勢,更是一次產業升級以及產業鏈的重塑。”順德區經濟促進局副局長葛愛霞說。
在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實現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信息化數字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研究所產品與系統研究室主任葛婕介紹,在集成電路產業,部分領域已與國際同步。移動智能終端芯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先進工藝14納米實現規模量產,存儲器實現突破布局。在軟件產業,“部分行業應用軟件以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軟件突破較快,在高精度導航定位系統、復雜電網調動和控制系統、物流倉儲管理系統等方面形成全球領先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中國信通院兩化所數字技術和應用研究部副主任陳磊說。
盡管產業發展進程加快,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
在集成電路產業,高端處理器芯片、高端存儲等產品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先進工藝、高端設備及材料與發達國家差距還比較大。陳磊認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布局雖較為全面,但目前僅在通信和消費電子市場形成部分突破,CPU、存儲器等多個領域仍主要依賴進口,尚未掌握關鍵設備材料技術。
在軟件產業,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領域的發展與國外還存在較大差距。賽迪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信息技術研究室主任許亞倩說,以高端工業軟件發展為例,在技術、市場、生態、人才等方面均存在發展壁壘,某些領域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國內廠商研發能力和投入相對有限。
如今,《若干意見》的出臺,為行業帶來了更多活力。“芯片產業需要技術支持,產業鏈的集中,相當于把我們擰成一股繩了,不管是上游還是下游客戶集中,方便我們人才的吸引、客戶的積累。”順德乾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曾錦說。
精準扶持芯片制造
事實上,在國家層面,一直都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高度重視。2000年,《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印發,標志著我國支持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體系的正式確立。2011年,《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印發,提出對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開展“五免五減半”“兩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時移世異,9年后的今天,中美貿易戰、芯片、華為已經成為國民話題,中國自主集成電路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此背景下國家更加重視擁有先進制程工藝的高端芯片產業發展。
相比過去,此次印發的《若干政策》是在前述兩個文件基礎上的全面升級,覆蓋面、針對性均大大增強。
《若干政策》提出,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業所得稅。
“這是首次提出的‘十年免稅期’政策,重點支持方向也是我國的先進工藝。”中國信通院兩化所副主任周蘭解釋,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升級的技術難度極大,對企業來說資金投入很高,目前全球跟進先進工藝研發的企業日漸減少,僅有英特爾、三星、臺積電三家。財稅政策的大力支持,將從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國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推動我國制造工藝的持續升級。
在許亞倩看來,《若干政策》中提到的“知識產權政策”,對產業發展非常重要。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是建立在相關工業知識的積累之上的,國外有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集成電路和軟件廠商十分注重知識產權保護,通過對軟件源代碼、原始數據等限制訪問的方式,實現對工業知識和核心技術的保護,這極大加速了產品的更新迭代。
從我國來看,過去企業存在對工業知識積累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導致盜版軟件橫行,特別是在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領域尤為突出。這一情況的存在,使國內廠商的研發動力和積極性受到影響,制約了我國高端軟件的發展。許亞倩指出,《若干政策》明確對集成電路和軟件知識產權的保護,用戶可以獲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也將倒逼國產集成電路和軟件廠商形成更強的研發動力。
一些企業家認為,《若干政策》的出臺,為進一步明確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對企業而言最大的利好在信心。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柏華建議,要鼓勵軟件產業中做基礎性平臺型企業,包括工業設計軟件、仿真軟件、智慧城市平臺軟件等,下一步應更明確重點支持方向和目標。華大半導體有關負責人也期待,相關部門能盡快出臺國家鼓勵的從事集成電路和軟件生產、設計等企業或項目具體清單,讓企業能以最快的速度享受到政策紅利,加快發展步伐。
探索新型舉國體制
此外,在此次《若干政策》中特別提出要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涉及“新型舉國體制”的具體表述是:“聚焦高端芯片、集成電路裝備和工藝技術、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集成電路設計工具、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應用軟件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不斷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新型的舉國體制優勢將為高效利用資本、技術與人才資源創造條件,重點攻關解決我國集成電路高端芯片、工藝、裝備、材料、設計工具等關鍵卡脖子環節。
舉國體制曾經幫助中國在原子彈研發、高鐵、移動通信、體育競技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北斗“中國芯”就是很好的體現。正如北斗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所感慨,“北斗是黨和國家調動千軍萬馬干出來的,是工程全線幾十萬人團結一心拼出來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堅定支持共同托舉起來的。”事實也如此,北斗工程啟動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先后調集了400多家單位、30余萬名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與此同時,國內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當然,在北斗成功的背后還有許多行業數以萬計普通人的保駕護航、默默支持。中國北斗彰顯科技力量,更體現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力量。北斗一號打破了我國對國外導航定位技術的被動依賴局面,北斗二號打破了國外多種關鍵技術封鎖,北斗三號實現全球組網覆蓋,并實現了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裝上了一顆強大的“中國芯”,令國人無比驕傲。
有產業觀察者指出,舉國體制在高鐵、移動通信等領域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因為買單者是單一主體——政府,即國企投資、政府買單,形成了閉環,而高端芯片和核心軟件的購買主體分散,且芯片需要“海量市場”的支持才能形成滾動式良性發展。
但芯片產業面臨的一個困境是,芯片投資巨大,僅靠市場力量也很難追趕世界一流水平。
例如,中國大基金(全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投資近1400億元人民幣,數十個公司“瓜分”了這筆錢;而英特爾、臺積電一年的資本開支就超過了百億美元,存儲芯片巨頭三星未來十年計劃投資1160億美元,年均超過一百億美元,以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因此,“砸錢不一定行,不砸錢一定不行”幾乎成了行業共識,相當一部分行業人士強調,國家應長期、大力支持芯片企業。
“新型舉國體制”究竟如何落地還不明朗,當前政策主要是一個政策框架,還有待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進一步細化。
培養人才激發創新活力
除國家層面,各地也有不同的集成電路產業支持政策落地,比如上海的《關于本市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深圳的《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從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產業發展方向的趨勢。其一是從進口制造到自主創造,最開始的集成電路發展更多的是以海外代工為主,相關政策也比較偏重進出口,而如今則更多地體現在鼓勵自主創新方面;其二是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發展趨勢,集成電路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相關的工業區建設也越來越完善,集成電路產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規模越來越大。政策也從最開始的孵化扶持逐步轉變為制度保障;其三集成電路產業的市場越來越規范,《若干政策》尤其關注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方面的政策支持,進一步激發產業的創新活力,有利于產業健康長遠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表示,《若干政策》發布與三大形勢息息相關。其一,從國際看,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正發生重大變化。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合作面不斷縮小,對我國重點產業、關鍵產業、戰略產業的供應鏈安全帶來挑戰。其二,從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看,以物聯網、大數據、先進計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數字化領域的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數字化浪潮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數字經濟正成為全球可持續增長引擎。世界上主要經濟體通過國家戰略來搶占未來數字經濟產業鏈的制高點。而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其三,我國半導體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存在產業阻斷系統性風險,必須要有危機意識和底線思維。
財政部專家庫專家、360政企安全集團投資總監唐川則表示,整體來看,在我國無論是集成電路行業還是軟件行業,都是依照核心技術國產化、市場國際化、應用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的。同時,國家也對相關的研發、經營主體提出了發展要求。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曾提出,到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到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跨越發展。由此可見,作為我國工業4.0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國家高度重視且是優先保障各項資源的工作。因此,高效創新、快速迭代將成為我國集成電路和軟件行業發展的主要特征。
一位產業人士表示,除了在已有領域進行追趕,集成電路產業還有很多新興賽道,例如汽車電子、AI芯片等,想要在新興賽道上取得成功,就要靠人才儲備、知識產權保護、投融資政策這些軟環境做支撐。無論是芯片,還是其他制造業,想要走向世界一流都依賴于所在國的基礎研究實力。因為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產品往往須在基礎研究儲備中提取“資本”,沒有基礎研究打底,企業在產品研發上也難有大的突破。而一個國家科學技術能力的形成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簡言之,解決缺“芯”之痛是一個艱巨、緊迫且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任務。
魏際剛也認為,如果要實現產業全面騰飛,必須關注以下三點:一是相關人才極為稀缺。如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的開發需要頂尖復合型人才。二是工業基礎能力不足。工業基礎能力及其相關經驗積累仍十分薄弱。三是核心技術尚待突破,生態碎片化有待聚合。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