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長春總部。
不到70年時間,一個國家汽車工業完成了從“零基礎”到“領航者”的角色轉變,這樣的“巨變”堪稱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這個國家便是中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中國工業基礎幾乎為零。“什么時候能坐上我們自己生產的小轎車”?在這樣的“時代之問”下,中國的汽車工業蹣跚起步。可以說,在這個時節,自主造車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全社會關注的涉及民族自尊的政治問題。
1953年7月15日,長春孟家屯,時任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以下簡稱“一汽”)廠長饒斌把第一锨黑土拋向奠基石,奠基石鐫刻著兩行紅字: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毛澤東。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號角從這里吹響。從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到“東風”“紅旗”牌高級轎車的問世,中國汽車工業的空白得以填補。
天地蒼茫,歲月悠悠。轉眼間,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已經過去60余年。如今,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產業發展極為重要的一極。2020年,中國汽車全年產銷分別完成2522.5萬輛和2531.1萬輛,連續12年蟬聯全球第一位。而面向席卷全球的“新四化”變革浪潮,中國汽車產業轉型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60年“嬗變”
經過多年的磨礪和沉淀,中國汽車工業如今已經成為全球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造中國人自己的車——60多年前,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因這個夢想而誕生。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汽車工業處于沒有汽車制造能力、沒有成型汽車廠的困難局面。為造出屬于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新中國聚合全國力量,成立了第一汽車制造廠,并開始了自主制造汽車的漫漫征程。
1956年7月13日,吉林省長春市第一汽車制造廠內,嶄新的總裝線裝配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從此中國結束了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14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徐徐駛出裝配線,這揭開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的第一頁。
1956年7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解放牌汽車試制出來》,慶祝我國第一批汽車誕生。報道寫道:“汽車在人們狂熱的掌聲中開到了調整間。這時,工廠的設計部門和工藝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立即趕上去,抱著車頭,傾聽發動機的轉動聲。當發動機轉動聲漸漸停止的時候,人群中隨著又引起了勝利的歡笑。”即便在60余年后,這樣的喜悅仍讓中國人感到熱血澎湃。
隨后,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代背景下,“東風”“紅旗”牌汽車均先后問世。
據老一汽人回憶,在當時的國際封鎖中,一汽的工人們硬是依靠拷貝進口樣車——以克萊斯勒帝國C69高級轎車為藍本,歷時33天,用榔頭手工敲打車身將新中國第一輛高級轎車造了出來。這輛高級轎車被正式命名為紅旗。
中國汽車工業從艱難起步到“平視世界汽車工業”經歷諸多坎坷。雖然上世紀5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實現了“起步”,但直到80年代初期,我國轎車的年產量依然很低。每年“紅旗”“上海”再加上“北京212”越野車,年產量不到5000輛。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每年春天在北京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上,愈演愈烈的進口轎車狂潮,成為了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話題。當時有人數了數停在人民大會堂前的轎車數目,556輛車中,純國產車僅為37輛。
這個時節,發展民族轎車事業,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1987年5月,“中國汽車戰略研討會”在湖北十堰舉行。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一次重要的會議,在此次會議上,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干不干轎車,二是怎么干。
通過激烈爭辯,中國汽車發展的道路再次清晰了起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號角再次吹響。自此,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一大批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開始不斷發展壯大,中國汽車工業迎來了大發展時期。
經過多年的磨礪和沉淀,中國汽車工業如今已經成為全球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銷售超過2500萬輛,連續12年蟬聯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市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21年5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580萬輛,約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的50%。中國車企也逐漸在全球汽車產業的舞臺上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經過近70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品類齊全、配套完整的汽車工業體系,成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預計未來幾年汽車年產銷量有可能穩定在2500萬輛左右,從中長期看,中國汽車市場依然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表示。
在近日舉辦的第11屆中國汽車論壇上,一家民營傳統車企高層談道:“從中國品牌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已經擁有了與世界主流品牌同臺競爭的技術底氣。目前核心技術不再受制于人了。”
瞄定“十四五”
面向未來,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機會大于挑戰。
眼下,中國汽車市場引領全球市場已成事實。但是,驕傲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汽車產業仍需“向上生長”。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中國也是世界汽車大國,但還不是汽車強國。”近日,奇瑞汽車掌門人尹同躍在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發言中指出,中國汽車最大的短板是品牌,同時流程體系和供應鏈與國外汽車也有差距。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杰近日亦談到,當前,我國汽車產業進入自身轉型升級與全球技術變革的疊加期,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同時也存在競爭優勢不明顯、產業鏈供應鏈不安全等諸多挑戰。
“十四五”時期被認為是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行業內人士均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應抓住這次機會。
“汽車市場經過多年高速增長后在‘十三五’歷經了平臺調整期,從常態化發展到高速發展、穩健發展。與此同時,‘十四五’汽車產業隨著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化,將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期。在‘十四五’這個關鍵窗口期,汽車產業如何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在2021年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說道。
在接下來的汽車產業賽道上,“新四化”浪潮席卷而來,全球車企之間競爭激烈。中國汽車品牌應如何迎戰,在競逐中成為其中一抹亮色是一道考驗。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對于中國車企而言,當下正是“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時期。面對未來,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吹響號角。
“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行業“老大哥”中國一汽明確將聚焦“電動化、智能網聯化、駕乘體驗化和安全健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同時,中國一汽提出了到2025年,實現銷量超過600萬輛;營業收入過萬億元;到2030年,要向“世界一流企業”挺進的目標。
北汽集團則選擇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推進“純電、混動、氫燃料”多線并舉技術路線,在“十四五”時期,上汽集團更加注重結構優化,品牌結構將從合資為主向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鼎勢發展,長安汽車也將進一步推進“香格里拉”計劃,加快低碳產品、低碳制造、低碳產業發展,實際上,當前幾乎所有中國車企都面向“十四五”作出了戰略規劃,中國車企有信心參與全球汽車產業下一個階段的競賽。
“汽車行業新的生產要素加入,激起了充分的興奮;未知的不確定性又融入其中,使所有的從業者感到了雙重的焦慮。但不管有怎么樣的焦慮,以及過程中經歷了怎樣曲折或者艱難,我們判斷從長周期的歷史環境來看,在下一輪的產業競爭中,中國品牌必然產生世界級的新汽車品牌。”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公關部副總經理陳卓在“2021中國汽車論壇”上談道。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亦認為,面向未來,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機會大于挑戰。“十四五”期間合資股比限制將全面放開,產業進入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國品牌多年來的積累和沉淀有望迎來厚積薄發;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為中國品牌向上發展提供機會;而全球化發展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已成為共識,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指引下,中國汽車品牌有望加速實現全球化發展。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