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人們上下班的自行車流,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道風景線。
私家車“開”入尋常百姓家的當下,“堵車”成為了有車一族們離不開的詞匯。
改革開放四十年
當下年輕人流行“說走就走的旅行”。但若將時鐘撥回到四十年前,這恐怕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美好夢想。改革開放四十年,時間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這其中,“行”的改變,拉近了遠方的距離,打開了百姓的視野。從公共汽車到私家汽車,從私家自行車到共享單車,從渴望更便捷的交通到倡導綠色出行……四十年間,有顛覆,也有回歸;有發展,更有反思。交通出行的巨變,折射出了人們在偉大時代進程中所迸發的智慧和力量。
自行車曾“稱霸”馬路
很多沈陽人都注意到,在鐵西區建設大路兩洞橋的兩側,有兩組遙相呼應的雕塑,既給人歷史的回憶,又有新生的活力。這兩組由白鋼噴彩色氟碳漆加工制作而成的雕塑,以剪影式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兩組騎自行車前行的產業工人形象。
“那時,鐵西大工廠的產業工人們上下班的自行車流,那可是咱沈陽的一道風景線!”年近七旬的齊建偉在鐵西的工廠工作了大半輩子,至今回憶起年輕時當工人的經歷,還十分感慨和自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他家住在沈河區,每天清晨騎著自行車早早出門,跨過沈河區、和平區,進入鐵西區,匯入壯觀的“自行車大軍”。伴隨著的還有掛在車把上的鋁飯盒互相碰撞的叮咚聲,仿若一壯麗的交響曲。
“我記得那時一輛自行車賣一百多塊錢,但一般工人每月工資也就三十多塊錢,買輛自行車很不容易。所以,許多人新車一到手,就趕緊拿顏色不一的塑料條把大梁、車把等部位纏起來,以防磨損油漆。即便沒淋雨,隔三岔五也要用碎棉紗或舊布頭把自行車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銹。”齊建偉回憶,那時,自行車除了用于上下班乘騎,更有個任務是負重運輸,誰家要買些大件物品、去遠地方接個人,都指望這輛車。“所以那個時候,能馱一家三口的‘二八’男車最受歡迎。”
出生于1978年的關志博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偷偷學騎車,用的就是父親的大塊頭“二八大杠”。“那時候個頭小,就采用‘掏襠’的騎法,握定車把、穩著車架、斜著身子,把小腿穿過橫梁下方的空當,努力去夠腳蹬子……”這種騎法,恐怕是很多“70后”“80后”共同的記憶。
1978年后,隨著生活逐步改善,耐用消費品需求全面增長,被稱作“三轉一響”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成為大家結婚置業的必備物件。作為“大件”之首,無論城鄉,自行車到處脫銷,“鳳凰”“永久”“飛鴿”等名牌自行車更是異常緊俏,甚至出現偽造、倒賣自行車購買票證以及商家惜售、利用緊缺商品拉關系的現象。
歲月變遷,時間跨入二十一世紀,當初的自行車大軍逐漸被滾滾汽車車流淹沒。
私家車“開”入尋常百姓家
上世紀80年代,十來歲的關志博每星期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周日休息去外婆家。“我家住‘七二四’地區,外婆家在黎明文化宮附近。每個星期天早晨,爸媽八九點鐘帶我出門,先坐公交車到現在的太清宮附近,再倒一輛公交車到外婆家,全程下來就接近中午了。”他說,記憶里那個時候雖然從來不堵車,但也沒有現在這么多的快速路,公交車冬天四處漏風,夏天熱氣騰騰,每次都把躺在父母懷中的他晃得昏昏欲睡。
那個年代,公共汽車也是人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普通百姓能咬咬牙招手打一輛出租車,那已是九十年代的事兒了。
早年經歷過“下崗”“下海”,在沈陽五愛市場做服裝生意的鄒明是沈陽較早一批私家車主之一。他的第一輛汽車是1995年購買的桑塔納,當時,會開汽車、買得起汽車是讓人無比羨慕的事情。“那會兒,馬路上沒幾輛汽車,開起來特別順暢,根本不知道啥叫堵車。”鄒明說,“這二十多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雖然路越來越寬,高架橋、地下隧道接連開通,但馬路還是越來越堵。”
“網上不是有個統計數據嘛,說去年咱們國家的私家車有將近兩億輛。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私家車越來越多,路越來越堵,這也是一個必然的矛盾。”他感慨地說。
如今,年輕人結婚標準配置的“大件”也早已從自行車變為小汽車,小汽車不再是奢侈品,而確實成為了普通百姓的日常代步工具。每至假期,高速公路免費開通,人們駕駛著成千上萬輛私家車踏上自駕游之旅,便捷的同時,也承受著交通擁堵的煩惱。
回歸綠色環保出行理念
自行車騎著太累,小汽車成本較高,因此,價格親民又環?旖莸碾妱榆囷L靡一時。“我記得九十年代初那時候,特別流行摩托車,年輕人也把喇叭褲、摩托車、大墨鏡當成時尚‘標配’。”鄒明回憶,那個時候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大家都希望讓自己的出行更便捷,幾年后,隨著城市“禁摩”,電動車一度成為風靡大街小巷的城市主要代步工具之一。而如今隨著小汽車的普及,電動車更多地成為快遞員、外賣員的“工作搭檔”。
隨著大氣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的進步,近幾年,普通百姓越來越注重綠色出行。“我跟女兒學的掃碼騎共享單車,天氣好的時候就騎車出行,又環保,又鍛煉身體!去遠的地方辦事,如果能搭上地鐵,我也盡量坐地鐵,又快又省事。”已經60歲的鄒明驕傲地說。
“不久前,我帶孩子在黎明文化宮看兒童話劇,乘地鐵從中街附近的懷遠門站出發,十幾分鐘就到了黎明文化宮,又快又舒適。這段路不僅喚起了我童年的記憶,而且讓我特別感慨。”關志博也說,“不久前看新聞說,改革開放前,我國僅北京有1條地鐵線路,到現在,全國已有34個城市開通了165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這些都是我小時候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高鐵、飛機成就“詩和遠方”
工作以后,關志博一直從事銷售工作,東奔西走經常出差,讓他對交通出行的變化有著更深刻的體會。“二十歲出頭我剛工作那會兒,總去大連,印象特別深,每次都乘坐‘遼東半島號’,4個多小時,就覺得挺快的了;有時候去北京出差,坐T12次列車,8個小時,也是當時最快的火車。”他說,“現在我出遠門如果不坐飛機,通常都坐高鐵,時速350公里,兩個多小時到大連,4個小時到北京,這都是過去不能比的。”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二十來年前有一次替單位去四川出差,正趕上年底春運,單位好不容易幫著買到了火車票,卻沒有座位,我硬是坐了30多個小時自帶的小馬扎。”齊建偉說,如今,高鐵、飛機都不是奢侈的交通工具,別說出差,就是家人旅行都是“飛來飛去”,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果。
高科技實現“說走就走”
“有時候堵車、停車都困難,我就用手機軟件叫個網約車,又快又方便。”關志博說。
近些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交通出行也搭上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通道。共享單車、網約車等不僅方便了出行,手機導航、網絡支付等更是悄然改變著人們出行的各個領域和環節。
“走到哪都不用怕走丟,手機導航一開,哪條路堵車都一目了然。出門旅行說走就走,訂車票、訂酒店、游玩攻略也是動動手指就搞定的。”關志博告訴記者。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