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車送學”是刺眼的差異性存在,它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好奇:為什么別的小朋友爸爸是開跑車到校,我爸爸卻不是?疏導的大道理孩子們不一定聽得懂,但攀比的心理沖擊和負面效應是真切存在的。
兩張微信聊天截圖,一天之內刷爆網絡。內容顯示,有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上學,而老師和其他家長對此不滿,認為這會引起孩子攀比心理,有人建議這名家長換一輛普通車送孩子,但“跑車家長”不以為然,進行了一番辯駁,不料卻被老師踢出了微信群。
“跑車送學”雖是個人權利,但不可避免影響小學生心智
雖然截圖的真實性仍無法確認,但其已經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兩極討論。從網友們的留言來看,支持“跑車家長”的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跑車家長”是憑本事賺錢,開什么車接送孩子是他的權利,他人無資格干涉?
這樣一來,對“跑車家長”的做法持懷疑態度的網友,貌似在道德上就占據了下風,仿佛你一有不同看法,就證明了你是弱者心態,看不得別人發達。即便如此,我還是想說:“跑車送學”雖是個人權利,但這種場景出現在校園門口,不可避免地影響小學生的心智,引發攀比心理。
心理學如此解釋攀比心理,它“是個人發現自身的某項內容與對照的個體發生偏差距離時,產生的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簡言之,攀比就是對比基礎上的嫉妒甚至是憎惡等情緒。
圍繞“家長開豪車送孩子上學”上的爭議,無非是一個如何遏制攀比的議題。這一直是心理學的難題,但它并沒有治本之策,因為人們發現,只要人類有所追求、對身份認同有執念,他就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與他人做比較。
減少攀比內容是遏制小學生攀比心理的有效手段
心理學認為,遏制個體負面攀比心理的繁殖,比較可行的是兩個策略,一個是將負面攀比轉化為正向激勵,即學習他人優點,以激勵自己不斷進步;第二個是盡量減少攀比內容。
顯而易見,第一種策略對成年人較為有效,但對于價值觀、人生觀等尚不成熟的幼兒、小學生來說,就更顯得深奧了。所以,很多家長認為用疏導的方式遏制豪車家長給其他孩子帶來的攀比心理,并不靠譜。
而第二個策略——減少攀比內容,對孩子來說卻是最適用的,因為孩子“不懂”,所以學校、家長、社會就盡量為他們構筑一個單純的空間,讓他們在不同的階段接受符合他們心智的概念。
因此,很多學校規定學生上學期間,一律穿校服,這雖然可能會影響學生青春勃發的審美,但它卻很大限度地避免孩子在穿著上進行攀比。
在日本,學校一般都不準家長把車開到學校門口,家里再有錢,也只能隔著老遠把孩子放下,即便是公主也是如此。前兩年,日本皇室公主愛子跑步上學的圖片刷爆中國人的朋友圈,引發不少中國家長對送子上學的反思。愛子之所以“跑步上學”,是因為日本皇室認為,如果直接送公主上學,容易顯示她的特殊化,不利于公主與同學的平等相處。
以此對勘不少中國家長,雖然學生可以攀比的內容無窮盡,但他們卻可以盡可能地讓攀比的內容和機會減少,避免孩子從幼兒階段便養成負面的攀比心理。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竊以為“跑車送學”雖是個人自由,但不應該被提倡。因為“跑車送學”是刺眼的差異性存在,它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好奇:為什么別的小朋友爸爸是開跑車到校,我爸爸卻不是?疏導的大道理孩子們不一定聽得懂,但攀比的心理沖擊和負面效應是真切存在的。
最后還值得一提的是,質疑“跑車送學”,絕非為“仇富心理”辯解。有錢人也應明白,低調的有實力,從來就不是一件壞事。讓孩子單純一點地成長,才是真正地替孩子著想。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