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美麗的海濱城市廈門,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招商推介活動。呼倫貝爾經濟技術發區管委會攜手福建省內蒙古商會,成功舉辦了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題的招商推介會,來自全國的數百位商家集聚一堂,共謀發展合作的新商機。
“江花紅勝火,海水碧連天”,盡管寒冷的北方已是一片瀟殺景象,海濱城市廈門依然生意盎然。五緣灣凱悅酒店三層主會場內,嘉賓滿座,氣氛熱烈。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馮方祥會上做了專題演講。他從呼倫貝爾的人文歷史講到該區的區位地理優勢、生態資源優勢及招商政策優勢,娓娓道來,聲情并茂,極具感染力,仿佛把人們帶進了那片遼闊的大草原。
呼倫貝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僅有的三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是呼倫貝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呼倫貝爾背靠興安嶺,依托大草原,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東鄰黑龍江省,西、北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是全國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境內有8萬平方公里遼闊的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有12萬平方公里松濤激蕩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有3000多條回環曲折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布的湖泊和2萬多平方公里的濕地。“紅春”、“綠夏”、“金秋”、“銀冬”,四季分明的自然特色與俄蒙兩國的異域風情,交相輝映,在呼倫貝爾廣闊的土地上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畫卷。呼倫貝爾燦爛的草原文化、完好的生態、無限的風光成為全國旅游度假勝地,攝影的天堂,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最具民族風情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呼倫貝爾物華天寶,是國內少有的、綜合性的資源富集地區。全市現有耕地3000多萬畝,天然草地8萬多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萬多平方公里,耕地、草地和林地的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區全國前列。境內河流湖泊眾多,地表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是全國的4.6倍,是東北地區重要的水源儲備地。綠色農畜林產品豐富多樣,被國家列為牛奶、牛羊肉、大豆、專用小麥等優勢農牧林產品的主產區。全市探明或初步探明的礦產50種,其中21種主要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潛在價值達到20萬億元以上;煤炭探明儲量1936億噸,是東北三省總和的6倍;有色金屬探明保有儲量1000多萬噸。是國家重要的能源資源基地,是東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接續地。依托這些資源,該市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煤炭、電力、化工、多金屬、建材等能源資源類產業。圍繞“綠色發展”的理念,一手抓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壯大,堅持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清潔、高效、綠色、安全的能源、資源型產業,全力打造國家重要的、綜合性的新型能源基地。
呼倫貝爾是一片投資興業的沃土,投資效益潛力大,后續發展勁頭足。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呼倫貝爾有國家主體功能戰略,國家沿邊開放戰略,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國家國防安全戰略。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政府致力于在一帶一路沿途各國推行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文明互鑒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呼倫貝爾是“一帶一路”接點城市,有八個通商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的口岸樞紐。呼倫貝爾遼闊的區域恰位于“中蒙俄”經濟帶,是首當其沖的合作先導區,對于中俄貿易的承載,有著至關重要的橋頭堡作用。
從呼倫貝爾市爭取的政策扶持機遇看,有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西部大開發展、資源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等政策機遇和重大工程支持,特別是主體功能區、沿邊開放兩個方面機遇尤為突出。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明確提出“不再完全禁止適于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的產業(包括非金屬礦開采和選礦、飲料制造、醫藥制造),而是在區域、規模上管控”這一利好,對于該區的項目落地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呼倫貝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正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重要講話為指引,按照呼倫貝爾市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成長坐標,積極進行一系列探索。探索采取“區中園”的建設模式,規劃建設七大產業園,把綠色農畜林產品深加工、進出口產品加工、云計算大數據、現代物流等產業培育成支撐園區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探索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和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并舉的動能轉換路徑;探索建立創新引領新舊動能轉換的體制機制;探索以全面開放促進新動能快速成長;探索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進;探索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形成綠色發展動能。提升對外合作水平、產業集聚水平、產城融合水平、綠色發展水平和投資環境滿意度。
“風物長宜放眼量,無限風光在后頭”。藍圖已然繪就,求真務實的呼倫貝爾人正在朝著既定目標奮力前行,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的祖國北疆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周正生 王永彬)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