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講好81對公益性“慢火車”故事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跨越深溝險壑,滿載幸福希望,81對公益性“慢火車”猶如一條條舞動的紐帶,將老少邊窮地區編織進一起奮斗、共同富裕的美好畫卷。
葉茂根深,民生為本。持續開行的81對公益性“慢火車”,傳遞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的堅定信念。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鐵路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扛起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在全路范圍內持續開好81對公益性“慢火車”,同時運用多種方式加強公益性“慢火車”品牌宣傳,生動講好“慢火車”開行故事和鐵路扶貧故事,不斷提升公益性“慢火車”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認可度。
滿載脫貧致富夢想,加速奔向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金秋時節,5633次公益性“慢火車”穿行在崇山峻嶺中。車窗外,天高云淡,金色的蕎麥花開滿大涼山;車廂內,笑語盈盈,彝族老鄉背著裝滿山貨的大包小包趕往集市。
覆蓋21個省區市、經停530座車站、途經35個少數民族地區、104個國家級貧困縣市,81對公益性“慢火車”載著沿線群眾在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上加速奔跑,為鐵路助力貧困地區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服務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出行注入強勁動能。
近年來,鐵路部門進一步鞏固公益性“慢火車”開行成果,推進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找準“慢火車”服務鄉村振興的切入點,積極拓展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針對不同地區脫貧后的發展特點和地域特色,鐵路部門將公益性“慢火車”開行與當地產業發展、惠農助學、旅游開發等有機結合,研究制定契合鄉村地區脫貧致富的幫扶措施,既幫助人民群眾“走出去”,又協助致富資源“引進來”。各鐵路局集團公司不斷優化開行組織,完善開行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提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輻射范圍,強化路地聯動,研究建立路地共建共贏新模式;客運、車輛、運輸、扶貧等部門加強配合,強化基礎建設,為持續提升公益性“慢火車”開行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線一策略、一車一品牌。如今,公益性“慢火車”已成為鐵路扶貧工作的一張亮麗名片。鐵路部門強化品牌效應,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線路特點,完善開行方案和服務舉措,打造通學助學、惠農助農、紅色教育、歷史文化等主題車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性“慢火車”服務品牌。
全媒體全景式聚焦,記錄鐵路脫貧攻堅的扎實腳步
首次全媒體全景式聚焦,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公益性“慢火車”跑出的脫貧攻堅加速度,“慢火車”這一鐵路扶貧工作的名片愈加閃亮。
鐵路宣傳系統加大宣傳力度,著力發揮行業媒體優勢,加強源頭策劃,持續講好鐵路助力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展現人民群眾走向小康生活的生動實踐。
報紙、新媒體、影視、網站充分發揮各平臺優勢,“慢火車”報道全面開花。從8月5日開始,《人民鐵道》報推出《“慢火車”向著小康開》欄目,以“文字+二維碼視頻鏈接+線路圖+小檔案”的形式進行報道,同時刊發系列評論、推出專版,全面講述“慢火車”開行故事和鐵路扶貧故事。報紙產品同步在“人民鐵道”“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上推送。
新媒體平臺推送相關海報、動漫圖等產品,策劃在宣傳鐵路扶貧成果的同時進行直播帶貨,并開展“‘慢火車’上的笑臉”征集活動,集納作品在報紙和新媒體平臺推出。“人民鐵道”微信公眾號開設《“慢火車”向著小康開》專題,“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同步推送相關內容,并設置專題推廣二維碼。
影視以“時光·溫情”為主題,通過實拍內容講述沿線村民、學生、鐵路職工等群體和“慢火車”的故事,展現時代發展變遷;制作“慢火車”小視頻,同步在“人民鐵道”“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中國鐵路”抖音號和央視頻客戶端推送;《鐵路新聞聯播》開設《“慢火車”向著小康開》專欄。
人民鐵道網加強策劃設計,推出“‘慢火車’向著小康開”專題,精心打造視頻、圖片、文字相結合的《重磅》《聚焦》《網評》《文學》《訪談》《趣答》《花絮》《地方特色》8個特色欄目,集中刊發“慢火車”相關文章和文學作品,組織趣味知識問答,并介紹“慢火車”開行地區的土特產和旅游資源。
同時,鐵路積極推動宣傳報道成果落地,集納81對公益性“慢火車”全媒體報道產品,將出版一本書、一本畫冊和一張光盤。
小切口折射時代變遷,“慢火車”真正開進人民群眾心坎里
每一趟“慢火車”,都承載著幾多溫暖的故事。每一件帶著泥土芬芳的新聞宣傳作品,都呈現著最溫情的幸福,流露著鐵路濃濃的為民情懷。
“從集安到通化,坐火車票價只要8.5元。我經常采些山菜、菌類去賣,特別暢銷!”“這趟車陪伴了我6年,現在我走出大山考上了大學,更多的是不舍和留戀。”“我很珍惜列車乘務員這份工作,上班第一個月就拿了6000多元工資,超過全家的年收入。”……這是呈現在媒體上的“慢火車”故事。方便群眾出行的“便民車”、助推經濟發展的“致富車”、服務民族團結的“連心車”,鐫刻時代烙印的“慢火車”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真正開進了人民群眾的心坎里。他們的故事,也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
各路記者進車廂、到村莊,和老鄉拉家常,和列車工作人員談變化,和沿線群眾聊發展,“慢火車”折射時代變遷,鐵路扶貧故事順著綿延鐵道線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透過記者的文字、鏡頭,人們了解了創下4個“中國鐵路之最”的齊齊哈爾至古蓮6245/6246次“慢火車”,認識了守護5633/5634次“慢火車”25年的列車長阿西阿呷,看到了不斷提質升級的“慢火車”服務。從一段段樸實動人的故事中,人們真切感受到沿線群眾對“慢火車”的依賴,對鐵路人的感激,對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多家中央主流媒體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紛紛轉發鐵路助力脫貧攻堅的故事。“慢火車”多次“開進”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欄目,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雖然生活在繁華都市,但好想到惠農助農的列車集市上看看。”“‘慢火車’途經地區風光旖旎,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美景,有機會一定要坐一坐網紅扶貧旅游專列。”透過新聞媒體這扇窗口,不少人對“慢火車”之旅充滿期待。
廣大網友紛紛留言,為“慢火車”點贊,為鐵路扶貧點贊。“此車雖慢,但由初心驅動,‘馳’而不息,‘馳’之以恒,給沿線群眾帶來滿滿的幸福感!”網友“宅山老泉”的留言道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網友“藍蓮花”留言道:“高鐵日新月異,‘慢火車’留住情懷和鄉愁。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相信這也是鐵路人堅持開好公益性‘慢火車’和優質服務的動力!”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