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前夕,《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于10月10日發布,系統闡述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理念愿景、實現路徑、實踐成就和世界意義,全面介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的豐碩成果。鐵路多項成就載入其中。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方案求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康莊大道。10年來,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鐵路是國際間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梁,是維護和平與發展的重要紐帶。習近平總書記對鐵路工作高度重視、極為關心,多次親臨鐵路考察調研,多次對鐵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鐵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鐵路走出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年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自覺承擔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和走出去項目企業層面牽頭作用等責任,務實推進境外重點鐵路建設項目,持續提升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開行質量,取得一系列重大標志性成果,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翻開約2.8萬字的白皮書,十年成就非凡,鐵路榮光閃耀——
匈塞鐵路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段于2022年3月開通運營,匈牙利布達佩斯—克萊比奧段啟動軌道鋪設工作;
中老鐵路全線建成通車且運營成效良好,黃金運輸通道作用日益彰顯;
作為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時速350公里的雅萬高鐵開通運行;
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86條時速120公里的運行線路穿越亞歐腹地主要區域,物流配送網絡覆蓋歐亞大陸;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覆蓋中國中西部18個省(區、市),貨物流向通達10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港口;
……
跨越千山萬水,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拔地而起,成為國鐵企業心懷“國之大者”、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有力印證。同時,這些建設周期長、服務長遠發展的工程項目,就像播下的種子,綜合效益正在逐步展現出來,為更多國家帶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各國共同繁榮帶來新機遇、注入新動能。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鋼鐵駝隊”建設發展成就顯著,“中歐班列”關鍵詞累計出現9次,引發強烈國際共鳴。白皮書在“‘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亮點紛呈”中提出,“數字化中歐班列”全面推進,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中歐班列提供全面服務;在“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中提到,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拳頭產品,有效提升了亞歐大陸鐵路聯通水平和海鐵、公鐵、空鐵等多式聯運發展水平,開辟了亞歐大陸供應鏈的新通道,疊加“關鐵通”、鐵路快通等項目合作及通關模式創新,為保障全球經濟穩定運行作出重要貢獻。多個國際知名物流協會公開表示,中歐班列為世界提供了一種能夠有效緩解全球供應鏈緊張難題、增強國際物流保障能力的可靠物流方案。
白皮書發布當天,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有關提問時也表示,中歐班列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搭建了經貿合作新平臺,已成為友好合作的使者、互利共贏的橋梁。
作為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一個10年只是序章。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這是紀念“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動,也是各方共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平臺。
從新的歷史起點再出發,以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國鐵企業將與各方攜手同心、行而不輟,不斷深化共建基礎設施“硬聯通”、共商規則標準“軟聯通”、共享發展成果“心聯通”,實現更高質量的共商、共建、共享,為共建“一帶一路”越來越繁榮、越走越寬廣,共同繪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畫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郭瀛瀟)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