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人們火車購票必須去固定售票點,排著長龍焦灼等待,擔心著票被一掃而空,無法回到日思夜想的家,尤其每逢春運,車站購票大廳人山人海,一票難求成為春運如鯁在喉的痛。“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當下乘火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指輕點,火車票便觸手可及,火車站購票大廳呈現一片“落寞”景象。人們出行也不在是追求“走的了”,“走的好”成為當下出行的家常便飯,說走就走的旅行隨出處可見,交通運輸業歌頌著欣欣向榮的凱歌。
究其緣由,是鐵路緊跟時代的步伐,讓科技成為交通運輸業的不竭動力,自動購票機、自動檢票機、刷身份證乘車、人臉識別系統等一系列先進科技不斷“壓縮”旅客的等待時間,多渠道“削減”旅客排隊購票的糟糕體驗,這是鐵路不斷反思自身,結合現代技術為旅客舒心便捷出行的貼心思量,而當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高鐵技術,高鐵人們成為出行的寵兒,成為中國走出去,展現自我一張亮麗的新名片。
無獨有偶,鐵路又走在創新的前沿,結合智能手機的便利性,手機購票,刷手機進站,手機在線訂餐等一系列“互聯網+鐵路”組合拳重擊在單調的運輸行業上,鐵路競爭力不斷加強,尤其是中短距離的運輸,“運輸老大”地位名副其實,而近期推出“空鐵聯運”合作新模式,為運輸行業注入新活力,人們的出行更加繽紛多彩。
另一方面,鐵路改革也是創新路途中一次大膽嘗試,市場化經營為鐵路更加貼近民生,考慮旅客的實質需求,推出“廁所革命”,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一日一價”更是鐵路改革福利的完美釋放,多舉措讓人們體驗到快速出行,溫馨出行。
未來是混沌的,我們更加期待鐵路推出更多的創新成果,讓運輸成為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鋪上快通道,更是為人們獻上旅途的美好。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