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放眼今日之廣東,在繼續改革開放的征程上不斷呈現著嶄新風貌。我們將著眼于與廣東普通百姓生活相關的衣、食、住、行,用40年數據,從民生小切口,描繪廣東改革開放大成就及百姓獲得感。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鐵路建設取得顯著成果,40年間鐵路營業里程增加了4.5倍,高速鐵路更成為近10年鐵路發展的一大亮點。當前,除河源、梅州外,全省19個地級市已通高鐵,已基本形成了以廣州、深圳樞紐為中心,連通粵東西北和輻射中南、華東、西南地區的路網格局。對于廣東百姓來說,說走就走的旅行變得越來越快捷。
鐵路營業里程增長4.5倍
1978年,廣東省僅有鐵路營業里程1003公里,鐵路密度僅0 .56公里/百平方公里。省內干線路網布局改善甚少,復線鐵路幾乎空白。廣東將改革開放的思路和政策運用到鐵路領域,實行特殊運價,合資建路,積極加快鐵路建設,由此廣東鐵路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三茂鐵路、衡廣復線、廣深準高速線、平南鐵路、平鹽鐵路、廣梅汕鐵路和京九鐵路等后開通營運,填補了廣東鐵路運輸的多項空白。一個以廣州為中心,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鐵路運輸網基本形成。
到2007年,全省鐵路營運里程1871公里,比1978年增長86 .5%,鐵路密度達到1.04公里/百平方公里。但時任廣東鐵投總經理的羅練錦撰文指出,廣東當時“鐵路營運里程短,覆蓋密度低”,“特別是廣東省鐵路通車里程名列全國倒數第二,與其經濟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尤其是廣東的珠江口西岸地區,目前仍然是鐵路的空白地區。”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廣東鐵路建設提速,鐵路營業里程從2005年末的1924公里增至2015年末的5141公里,鐵路營業里程增長了3217公里,增長了1.67倍。2016年,廣東的鐵路營業里程達到5535公里,客運量達到2.85億,分別比1978年增長4.5倍和10 .9倍。
2020年廣東“市市通高鐵”
近十年來,世界各國競相發展高速鐵路。高鐵不僅縮短了城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也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截至2017年底,全國高鐵營業里程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
1994年,我國第一條準高速鐵路———廣深線建成并投入運營,這是我國高速鐵路的起點。2009年開通的武廣客運專線,不僅是廣東的第一條出省高鐵,也是我國第一條時速達到350公里的高鐵。此后,武廣高鐵繼續向北延伸,至2012年底通達北京。
廈深鐵路于2013年、南廣鐵路和貴廣高鐵于2014年相繼開通,進一步縮短了珠三角與西南省區、海峽西岸、長三角的距離。廣州至南寧、長沙、南昌、福州等周邊省會城市的鐵路旅行時間分別由13、9、13、15個小時縮減至3、2.5、4、5個小時。2014年末廣東境內的高鐵里程達1400公里左右,排名全國第一,形成了以廣州南、深圳北為核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發射”出去的高鐵網絡。
如今,廣東19個地級市已通高鐵,廣東始發高鐵可直達全國20個省份,從廣州南、深圳北出發,最多10余小時就可以穿越大半個中國。
《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2020年廣東將實現21個地市全部通高鐵。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鐵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錢春陽透露,2020年,廣東省內高速鐵路將達到2319公里,較目前增加50%.屆時,將實現以廣州、深圳為中心,至珠三角地區各城市1小時左右到達、與省內其他地級城市間2-3小時到達的高速鐵路網。
廣東鐵路
大事記
1984年
鐵道部和廣東省成立新型鐵路運輸企業———廣深鐵路公司,實行特殊運價和“自主經營、自負營虧、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全面承包體制。
1987年
廣深鐵路復線正式投產,改寫了廣東沒有復線鐵路的歷史。
1990年
我國第一條合資鐵路———三茂鐵路全線通車,填補了粵西地區的路網空白。
1994年
廣深準高速鐵路建成并投入運營,這是我國第一條準高速鐵路,其旅客列車速度為1 6 0~200km/h.
1995年
采取“建設一段運營一段”的辦法,全長480公里的“粵東巨龍”廣梅汕鐵路全線貫通、運營。
2004年
廣東省和鐵道部簽訂《關于加快廣東鐵路建設有關問題的會談紀要》,雙方確定共同建設總里程約2200公里,總投資達1400億元的鐵路項目。
2009年
國內第一條350公里/小時的高鐵———武廣高鐵全線開通,標志著中國步入高速鐵路新時期,也開啟了廣東“高鐵時代”的序幕。
2011年
廣深港高鐵廣州南-深圳北完成通車。
2014年
廣東境內的高鐵里程達1400公里左右,排名全國第一。
備注:版上數據均為廣東省數據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廣東省統計局、《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廣東鐵路建設二十年回顧及展望》《城市化進程中的廣東省鐵路發展前景》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