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作為我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按照規劃,在2035年線網將達1696公里、線路將達35條,擁有714個站點和80個車輛基地。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專項規劃是我市為落實TOD(公共交通為導向)城市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的作用,實現軌道交通導向型的城市綜合開發運營而作出的重要決策。日前,按照市上有關要求,我市規劃部門出臺了《成都市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成都市軌道交通場站一體化城市設計導則》(以下簡稱《設計導則》)。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規劃重點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定等級,借鑒國內外城市先進經驗,結合成都實際特點,構建軌道交通站點綜合開發分級體系,實現站點綜合開發差異化規劃管理及技術引導;二是理資源,對以站點為中心,一般站點半徑500米,換乘站點半徑800米以及車輛基地周邊綜合開發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梳理,充分預留綜合開發資源;三是提指引,編制了《設計導則》,技術內容主要包括功能定位與產業發展、用地布局、城市形態、開敞空間、地下空間利用、慢行系統、交通接駁系統等,為站點規劃工作提供詳細指引。
規劃四級站點
實行差異化
綜合開發
據介紹,此次規劃策略之一就是定等級。為實現站點綜合開發差異化規劃管理及技術引導,成都以城市功能與軌道交通功能為主要分級影響因素,結合發展實際,將軌道交通站點分為四級——城市級、片區級、組團級、一般站點。
城市級站點規劃為16個,位于總規中確定的城市主中心、綜合型副中心及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具體包括位于城市主中心的站點——老城中心:春熙路站、天府廣場站、騾馬市站;天府新中心:天府CBD東站。位于綜合型副中心的站點——高新南區大源中心:天府三街、菁蓉匯站、金融后臺站、天府五街站;龍泉驛皇冠湖中心:連山坡站;雙流楊柳湖中心:彭鎮站。位于東部城市中心的站點——三岔湖站。位于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的站點——火車北站、成都東客站、成都西站、火車南站、天府新站。
片區級站點規劃為45個,位于各區(市)縣的城市主中心或次中心,以及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區的綜合服務中心;站點所在區域的服務半徑3至5公里,服務面積30至50平方公里。
組團級站點規劃為125個,位于組團公共服務中心或特色鎮中心,以及農業類型產業園區的綜合服務中心;站點所在區域的服務半徑2至3公里,服務面積10至15平方公里。
一般站點規劃為528個,位于其他一般區域;站點所在區域的服務半徑1公里,服務面積3至5平方公里。
鼓勵功能混合
在站點周邊
集聚多元設施
在此次規劃中,對資源進行了梳理,對以站點為中心,一般站點半徑500米,換乘站點半徑800米以及車輛基地周邊綜合開發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梳理。
此次規劃提出,根據城市總規、TOD專項戰略規劃、產業規劃等,對站點所在的區域進行整體研究,明確站點的功能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分級劃定輻射影響區、核心區范圍。輻射影響區范圍對用地布局、開發強度、地下空間利用、慢行系統、交通優化等開展統籌規劃。核心區范圍開展詳細城市設計,與軌道站點設計充分銜接,開展業態策劃(產業用地)、城市形態、站點方案優化、地下空間設計、交通接駁等詳細設計。
《設計導則》則提出,鼓勵功能混合,在站點周邊核心區集聚產業、公共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在外圍輻射影響區布局居住及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城市功能與慢行通道布局城市開敞空間。其中將重大產業功能向站點核心區集聚,在外圍布局服務于本地社區的產業功能;緊鄰軌道站點立體化布局公共交通設施,公交場站應緊鄰軌道站點進行一體化建設,在樞紐內部實現無縫換乘;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宜向站點集聚,形成TOD與SOD(服務引導開發)緊密結合,在外圍布局居住及服務于本地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核心區不宜布局純居住功能;同時鼓勵在輻射影響區范圍內結合城市功能與慢行通道,布局城市開敞空間。
鼓勵充分利用地下空間
以人為本
注重高品質設計
此次規劃鼓勵站點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分圈層提出分層利用引導;核心區應盡可能充分開發,與站廳層直接連通的地下空間宜布局交通換乘、地下商業、步行通道;輻射影響區鼓勵進行開發,宜布局步行通道、停車、市政等功能。地下空間開發應充分考慮地質因素,實現安全可靠、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應與地下綜合管廊、市政管線等一體化設計,綜合考慮確定地下空間規模和建設時序,做好規劃銜接與建設協調;應注重高品質設計,充分考慮采光、通風、綠化等條件;以人為本,滿足老人、兒童、殘障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與此同時,站點慢行系統應滿足集散與換乘功能,優先利用地下空間,在核心區互聯互通,并連接至輻射影響區;在站點周邊構建立體化、系統化、人性化的慢行系統,與周邊地下空間、開敞空間連點成線,連線成網;原則上不設置空中連廊,在接駁高架站點、地下通道設置受限、地形起伏較大等特殊情況下可局部設置。
站點周邊要構建形成“軌道+公交+慢行”的綠色交通體系。公交場站應在滿足緩沖距離的條件下緊臨站點出入口設置,公交首末站應與站點進行一體化設計;按高峰小時進出站慢行客流預測量15%~25%配置非機動車停車場,應在周邊用地緊臨出入口設置,不占用慢行通道。
在“顏值”方面,《設計導則》提出加強城市形態與風貌設計整體統籌。站點要塑造優美形態,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整體協調、端莊典雅”的整體城市空間形態,注重公共功能設計,塑造有顯示度的城市地標。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