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加快都市圈城際鐵路網建設,沿江地區將形成區域城際鐵路主骨架,以及南京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城際鐵路網,構建沿江地區中心城市與毗鄰城市1小時交通圈
交通強則城市強,交通興則城市興。近兩年,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鐵建設,把高鐵作為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中之重。特別是2018年以來,江蘇高鐵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兩小時高鐵圈”呼之欲出。
補短板——
實現城市鐵路網全覆蓋
在京滬、滬寧、寧安、寧杭等高鐵線路建成后,江蘇高鐵建設進入了一個空窗期,與自身的經濟發展不匹配。2018年,江蘇省加快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先后開工建設了南沿江城際鐵路、寧句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加快推進了連淮揚鎮鐵路、鹽通高鐵、連徐高鐵、徐宿淮鹽鐵路建設,青連、連鹽、寧啟二期等鐵路線建成通車。盡管如此,江蘇仍沒有形成覆蓋全省的高鐵網,僅依靠京滬高鐵“L”形線路支撐,路網規模總體偏小。
今年1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規劃(2019—2025年)》。根據規劃,江蘇省將投資2180億元,增建省內城際鐵路里程約980公里。江蘇省沿江地區將形成區域城際鐵路主骨架,以及南京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城際鐵路網,構建南京至江蘇省內設區市1.5小時、江蘇省沿江地區內1小時、沿江地區中心城市與毗鄰城市0.5小時至1小時交通圈,基本實現20萬人口以上城市全覆蓋。
“以前沒有高鐵,因為長江天塹等原因往來不便,因此形成了蘇南、蘇中、蘇北相對塊狀的梯次發展格局。”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分析說,現在通過加快高鐵網絡建設,1小時到2小時內,便可實現人員在城市群內部快速通達,拉近時空距離。
再提升——
強化南京交通樞紐地位
2018年10月8日,江蘇南沿江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這不僅為繁忙的滬寧城市增添了一條疏解通道,還彌補了南京“米”字形鐵路網中缺少的一“橫”。
“以南京為中心構建‘米’字形鐵路網,是江蘇強化南京交通樞紐地位、提升省會城市首位度的戰略舉措,有利于發揮南京科教、文旅、現代服務業等綜合功能優勢,推動南京都市圈、揚子江城市群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南京城市與交通規劃院院長楊濤認為,南京還應圍繞祿口機場和南京南站樞紐,優化江蘇西南部地區城際鐵路網布局,盡早啟動貫通機場的都市圈軌道交通建設。
推動高鐵網“米”字形建設,南京還需向連淮、宣城、北沿江等多個方向形成“放射”線路。中國鐵路總公司與江蘇省政府日前聯合批復了《南京市鐵路樞紐總圖規劃(2016-2030)》。根據規劃,南京構建直連全國的“米”字形高速鐵路網絡,并與省內設區市高鐵通達,從戰略布局上確立了南京“米”字形高鐵放射網絡。
“我們的目標是在‘米’字形高鐵路網基礎上實現‘十線放射’。”南京市交通局綜合規劃處處長章晶介紹,南京未來可向全國10個方向通達高鐵,以此強化南京作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并發揮連接泛亞鐵路網、歐亞鐵路網的作用,努力成為總體規劃修編確立的“亞太新興門戶”。
促融合——
助推城市群一體化建設
飛馳的高鐵促進了城市合作,開啟了新的時空,也在書寫新歷史。
1月5日,連鹽鐵路正式通車。作為國家沿海鐵路建設的一部分,其開通后不僅連云港到上海時間減少了一半,而且整個山東半島至上海的距離也大大縮短。對江蘇來說,沿海鐵路不僅實現了全部貫通,且北接青島、南接上海,這對加快江蘇沿海開發步伐,優化沿海產業布局,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鐵建設可以把地區協調發展帶動起來,‘高鐵城市圈’將有效拓展區域發展,為百姓日常生活帶來巨大變化。”長期研究我國交通事業發展的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表示,江蘇積極探索高鐵自主規劃建設運營模式,借助高速鐵路將全省引入協調發展新征程。
“江蘇將著力提升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一體化水平,以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為導向,促進沿江城市南北互通、跨江聯動發展。不斷加強都市圈城際鐵路網建設,縮短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鎮時空距離。”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兼鐵路辦主任陸永泉表示,江蘇將努力實現城際鐵路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良好銜接,以交通通勤化、生活便捷化吸引高端人才等創新要素快速流動,充分發揮核心城市輻射作用,帶動多層級聯動發展,從而增強城市群內部凝聚力,助推城市群一體化建設。
“江蘇將抓住高鐵加快建設契機,加快建設一批以鐵路客站為核心的綜合客運樞紐。到2020年,江北干線鐵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江蘇省高快速鐵路里程達到2700公里左右,覆蓋超過70%的縣級及以上節點,所有設區市之間2小時基本可達。”陸永泉說。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