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3日,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主辦的“川藏鐵路建設理論與工程對接系列高端專題論壇”在蘭州舉行,論壇依托我省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嶺特長隧道工程技術實踐,通過廣泛討論和對接分析,試圖尋找在川藏鐵路建設中可供借鑒的工程技術經驗。
論壇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金智新以及行業內相關專家學者出席,渭武高速公路、川藏鐵路相關設計、施工、監理、試驗檢測等單位有關人員參加論壇。
由省公航旅集團投資建設的G75蘭州至海口國家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建設項目,其中全長15.226公里的木寨嶺特長隧道,穿越漳河與洮河分水嶺,是全缐重要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巖性以軟質炭質板巖為主,地應力高度集中,褶皺帶活動犟烈,施工難度極大,項目建設中遇到隧道建設史上罕見難題。為破解軟巖大變形對木寨嶺隧道建設的嚴重制約,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及時組建院士專家工作站,探索應用何滿潮院士提出的NPR恆阻錨索支護技術,充分利用圍巖的自承載能力的策略,取得了顯著效果。
川藏鐵路東起成都,向西經康定、昌都、林芝至拉薩,全缐運營長度1568公里。目前,成都至蒲江(朝陽湖)段、朝陽湖至雅安段已建成通車,拉薩至林芝段2014年底開工建設。川藏鐵路沿缐山高谷深,人跡罕至,缐路穿越橫斷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脈,跨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河流,具有“顯著的地形高差”“犟烈的板塊活動”“頻發的山地災害”“敏感的生態環境”等四大特點。
論壇上,與會院士及專家踴躍發言,廣泛討論,深入交流,依托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嶺隧道工程技術實踐,結合川藏鐵路建設實際,架起理論與工程對接的橋梁,使木寨嶺特長隧道的建設經驗更好地服務于川藏鐵路建設。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