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快遞從業者也被親切地稱作“快遞小哥(小妹)”。他們與風雨同行,與時間賽跑,穿梭在大街小巷。近日,記者采訪了這個行當里的一朵“鏗鏘玫瑰”,這位“快遞小妹”工作起來不含糊,負重前行、爬樓扛貨不讓須眉。
為了孩子,邵陽“軟妹子”變身“女漢子”
20日的長沙,熱浪襲人,“快遞小妹”謝和艷上午8時就來到申通快遞高橋分部,開始她忙碌的一天。在男子扎堆、拼體力和耐心的團隊里,謝和艷是該分部“唯二”的女快遞員,另一位是44歲的邵陽老鄉易江英。在她們眼里,這個行當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一樣做得到。
“快遞件到高橋分部總站點后,我們要先進行分揀,再裝車,然后運送到其他分站點,最后按負責區域進行派送。”26歲的謝和艷一邊埋頭分揀快遞,一邊和記者交談,時不時擦拭不斷滴下來的汗水。謝和艷靦腆地說,在她做快遞員的第三天,就想過放棄,因為實在太累了,女性的體力跟不上。“但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艱辛,所以我霸蠻堅持了下來。”
這一堅持就是三年,時間將1.5米高的謝和艷從一個“軟妹子”變成了“女漢子”。現在,她每天拖著自己的“專車”完成派件收件,30多公斤、1米長的包裹對她來說是“小菜一碟”。三年時間,謝和艷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我負責派送的高橋商貿城區域比較特殊,電動車進不去,純靠雙腿送貨,而且門牌號比較亂,剛開始派件的時候很費勁,我也有過抱怨。”謝和艷表示,后來慢慢和客戶熟了,和他們成了朋友,現在碰上飯點,客戶還會邀請她一起吃,有時還會塞給她一點零食,這讓她很滿足。
穿梭在長沙的大街小巷,謝和艷每天都要走數萬步,完成一兩百個快遞訂單的配送,不敢輕易請假,工作量大的時候就隨便在路邊吃點東西。從業三年,她收發快遞近20萬件,平均每天派單超過100件。
事實上,像謝和艷一樣的快遞員,城市里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沙有800名申通快遞員,其中男女快遞員的比例大概是30∶1。他們很多來自農村,每天披星戴月、負重前行,只為養活一家老小。謝和艷說,她和丈夫在長沙都很拼,就是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一家人過得更好。
為了表達愛,挑選禮物快遞給老家的孩子
作為一名普通工作者和一名母親,像謝和艷這樣的女快遞員背后往往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這份辛酸不只來自快遞工作帶來的不易,更來自一個母親不能親自照顧孩子的愧疚。
“ 我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照顧上學的孩子。”謝和艷表示,雖有萬般不舍,但現在也只能把女兒留在老家讓奶奶照看。記者了解到,謝和艷除了平時多打電話給女兒外,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她在網上買一點衣服之類的物品。易江英的情況也差不多,女兒在瀏陽上學,兒子在邵陽洞口縣老家。
同在一個工作地點,同是女快遞員,同為母親,謝和艷和易江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工作之余,她們最大的愛好就是精心挑選禮物快遞給孩子。“我派送區域里有高橋服飾城,所以和很多店主都熟,每次跟謝和艷去給孩子買衣服,店主都會給我們打折。”易江英笑著說,每次孩子收到媽媽快遞的禮物都很開心。
對于快遞服務,易江英的感觸更深。“今年是我干快遞員的第六年了,頭三年我在洞口縣江口鎮開了個快遞點,為了離女兒更近,我才來到長沙。”易江英感慨道,快遞對于城里人來說是平常的事,但在偏遠的農村,這三年才得到普及。“三年前鎮上只有我一家快遞點,往返縣城快遞點至少需要3個小時,F在交通方便了,更多的快遞點開到了鎮上,方便了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寄送東西給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快遞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城市快遞,給外鄉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扎根長沙;鄉村快遞,給無數在外務工的兒女提供了一條鏈接親人的情感紐帶。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