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和舉措以空前力度推動多式聯運快速發展。未來三年中國多式聯運貨運量將大幅攀升
多式聯運:貨運量將大幅攀升
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嚴峻,但是對中國多式聯運的影響不大。經濟形勢發展影響需求,但供給側需要主動而為,所以說集裝箱貨運量的增長與供給側改革息息相關,與國際經濟形勢間接相關。近年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和舉措以空前力度推動多式聯運快速發展。
市場具有增長空間
繼三年快速增長后,多式聯運市場仍然具有較大增長空間(見圖),海鐵聯運、國際鐵路聯運預計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強勁增長。
隨著“運貿一體化”和“倉貿一體化”模式的應用,物流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多式聯運服務延展更廣,多式聯運在存量市場基礎上,帶動增量需求的效應也將開始顯現。
根據《關于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2020年多式聯運貨運量將超過30億噸,運量規模占全社會貨運量的6%左右。據有關預測,到2020年多式聯運市場規模可達3000億~ 4000億元。
隨著“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環保等政策引導,大宗物資“散改集”和“適箱適鐵”貨物將進一步由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轉移。2019年,按照鐵路實現增量2.5億噸任務目標,中國鐵路總公司分線、分區域、分品類細化完善運輸組織方案,多式聯運保增量2000萬噸。
港口鐵水聯運改善
近年來,港口與鐵路銜接情況已獲得逐步改善,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等沿海港口疏港鐵路建設加快推進,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港口多式聯運系統即將建成,鐵路與內河其他主要港口的連接線建設節奏逐步加快。
《中國集裝箱與多式聯運發展報告(2018)》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鐵水聯運貨運量450萬TEU,同比增長29.4%,占規模以上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1.8%。近五年年均增長率為27.8%,超過《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相關政策中集裝箱鐵水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的目標。但是,港口鐵水聯運場站能力利用率普遍不高,均未達到80%的相對飽和狀態。
從單個港口鐵水聯運貨運量來看,2018年,青島港達到115.4萬TEU,成為中國鐵水聯運首個超100萬TEU的港口;寧波舟山港、青島港、天津港增速超過40%;廈門港完成3.16萬TEU,同比增長33.43%;北部灣港完成5.49萬TEU。
港口鐵水聯運占比方面,2018年,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貨運量占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比約4%,較2017年增加0.7個百分點。營口港鐵水聯運集裝箱貨運量占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比例達13%,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突破三大發展短板
現階段困擾集裝箱多式聯運的主要短板有哪些? 12月3日,在“2020集裝箱多式聯運亞洲展全球媒體發布會”上,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會長黃田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可以歸結為三個關鍵詞:體制、設施和規則,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第一,體制方面。多式聯運涉及運輸鏈,一個國家要融入全球經濟,必須要有高效的供應鏈,其中時間和成本是同等重要的兩個經濟指標。不僅要低成本運輸,還要高時效運輸,解決高時效才能解決低成本。在整個供應鏈中,運輸物流鏈是供應鏈的基礎,而運輸鏈又是物流鏈的基礎。在運輸鏈中,體制上還存在一些障礙和約束,目前“放管服”、供給側改革、營商環境優化等政策已經施行,但是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還有待加大力度。
第二,基礎設施方面。目前基礎設施的短板在于發展不平衡,不僅兩種運輸方式在基礎設施上需要無縫銜接,更重要的是港口與鐵路的現代化程度不一樣,裝備自動化程度也不一樣。鐵路方面:集裝箱貨運量目前僅占全國鐵路15%以上,但是港口已經90%實現集裝箱化,港口集裝箱作業自動化設備非常多,但是在鐵路裝卸作業中還采用“人拉肩扛”等原始方式,自動化程度較低,這就造成了在設施上的不對等不平衡。其次,在樞紐銜接上,由于基礎設施層面的差距,特別是設施較分散,規模化的大樞紐較少,這方面可能要花很長時間去補短。
第三,規則方面。規則涉及合同、單證、理賠或物品等,在貨物運輸過程中,這些環節非常消耗運輸服務過程。所以說,“最后一公里”和兩種運輸方式的“中間一公里”消耗很多成本,浪費很多資源,使得運輸鏈不那么順暢,這或許是多式聯運公關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未來三年多式聯運貨量將大幅攀升。近年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期經濟和體制改革的重要工作。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加快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化發展戰略,都將帶來基礎設施建設密度和網絡化程度的全面提升。運輸通道與物流通道互聯互通、以協同帶創新的發展模式將為多式聯運要素快速集聚提供便利,物流產業集群規模效應開始出現,“點軸式”的跨區域多式聯運網絡初具形態。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