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亞太物流名刊《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主辦的“2019全球物流裝備產業發展大會暨2019全球物流裝備企業家年會”在昆山隆重召開。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王繼祥在會上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形勢與物流技術裝備行業發展分析》的主題演講。透過紛繁復雜的經濟環境,揭示物流裝備產業的發展趨勢,為相關企業制定新一年的經營決策及工作計劃提供依據。
以下為演講內容:
大家上午好,根據會務組安排,今天我的演講圍繞中國經濟形勢和中國物流技術裝備行業發展趨勢兩個議題展開,這對我是一個挑戰。
考慮到我在進入物流行業之前,一直從事宏觀經濟與產業經濟研究,曾多年參與國務院總理基金資助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是當時每年發布的《中國經濟藍皮書》作者;也曾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經濟監控理論及其在鋼鐵行業應用》課題,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參加過國務院研究室《九十年代中后期經濟形勢與商品市場分析預測》以及UNDP等機構委托的重要課題研究;在國內最早提出宏觀經濟潛在運行能力理論并做了測算分析;基于上述背景,我欣然答應了會務組提出的先講講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要求,談談我對目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分析。
一、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1、中國經濟發展優勢
從2009年開始中國威脅論在國際上愈演愈烈,近年來,中美貿易爭端加劇,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逐步惡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把中國經濟發展情況放到國際大環境中去分析。
根據世界主要國家GDP增長曲線對比,我們看到按照美元統計口徑,中國GDP真正騰飛于2004年,發展曲線出現騰飛拐點,呈現出恐怖的高速度,短短幾年,就陸續超過了全球經濟總量的第五名、第四名、第三名、第二名,到2009年中國GDP就是世界第二了,并仍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目前我們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了,短短十多年間這樣高的增長速度世界上絕無僅有,中國GDP最高增長年份其速度甚至接近30%,如果這種發展速度延續下來,我們現在可能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了。
這種現象與我們自身的感覺不一致,因為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我們每年實際GDP的增長率,常常忽略名義GDP的增長,忽略我們人民幣兌美元大幅度升值的因素。而國外看到的是我們名義GDP按美元計算的總值。
目前按美元計算,中國不僅僅GDP已經是第二名日本的三倍,中國制造業產值超過了美日德韓四個世界主要制造業強國加起來的總和。
可能有朋友覺得中國GDP因為各級政府為政績工程是否有夸大的因素,其實全國GDP不是各省市簡單相加,需要綜合平衡統計與核算,個別地區些許夸大對國家GDP綜合影響微乎其微,同時由于企業避稅等因素,常常使很多應該計入GDP的產值并沒有被統計,因此世界上一直認為我們故意壓低GDP的統計數據。聯合國多次對我們提出質疑與批評,我國政府兩次派統計專家與官員到聯合國解釋我們并沒有人為壓低中國的GDP。
但是,有很多知名的經濟學家竟然不懂GDP的統計,也不親自查驗統計數據,張嘴就亂說,很多文章還成為爆款,閱讀量非常高。比如有經濟學家說我們雖然GDP較高,但實際GNP(國民生產總值)很低,GDP都是大量外資企業創造的,而日本GDP雖然低于中國,但日本GNP遠遠高于中國等等謊言。其實只要查閱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相關數據就知道,按GNP統計口徑中國GNP也差不多是日本的三倍,中國GNP也是世界第二,直追美國,遠遠高于日本。另外目前國際上考慮到GNP統計方法不科學,已經將此指標修改為GNI(國民總收入)了。
總之,中國自2004年經濟進入高速增長快車道后,2009年即成為世界第二,并繼續保持超高速增長,立刻就引起全球的關注及美國的恐慌,開始進入全面遏制中國發展階段。
此外,從購買力評價角度,美國看到的是中國GDP按購買力平價超過了美國;如果按照同比口徑,把很多美國計入GDP而中國不計入GDP的指標(如虛擬房租等等很多指標)都納入統計,中國GDP也超過了美國,并且還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雖然GDP不能代表經濟發展的全部,但毫無疑問它是最重要經濟指標,在這種情況下,顯然大象不能躲在兔子后面了,此時中國想韜光養晦已無可能,我們也必須正確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2、中國經濟存在問題
GDP的增長具有脆弱性
中國經濟雖然具有巨大優勢,但也不能盲目樂觀,我們,我們的高質量發展與先進水平還有差距。近幾年,在美國的打壓下,加上我們自己經濟政策的折騰和失誤,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呈現向下拐點,按美元計算呈現大幅度下跌的走勢。
按年度統計口徑,預計2019年經濟增長速度將創造中國經濟29年來的新低;按季度口徑,2019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已經接近破六奔五;按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角度分析:目前國際進出口貿易持續低迷;中國大規模基建已經完成;這兩駕馬車都難以在成為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動力了;我們寄希望的國內消費增長,今年看消費增長也跌破兩位數,進入到了個位數增長階段,社會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也讓消費這駕馬車步履蹣跚。
企業也都感受到經濟寒冬已經到來。目前實體經濟蕭條低迷,股市低迷不振,金融風險加劇,P2P不斷暴雷,地方債務居于風險高位,制造業外逃嚴重,環保不理性的一刀切的亂折騰不僅僅讓中小企業苦不堪言,還引發了豬肉價格飛速上升,捅出了個大婁子;雖然國家名義稅率不斷下降,但企業感受的實際稅負的負擔卻仍不斷上升;再考慮到近兩年人民幣貶值,按美元計算近兩年中國GDP高速增長勢頭實際上已經被遏制了。
3、經濟發展診斷與企業對策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經濟周期寒冬已經到來,春天還遠不遠?目前經濟增長低迷是不是新常態?應該不應該是新常態?要回答上述問題需要進行經濟診斷,經濟診斷需要有標準與依據,不能拍著腦袋撿好聽的話亂說。
我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了經濟潛在運行能力理論,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潛在的運行能力,實際經濟增長高于潛在能力是“耗能”增長,會引發“虛火上漲”,出現通貨膨脹,最后引發經濟大跌;同樣,如果長期低于潛在經濟增長能力更會浪費社會資源,引發嚴重社會問題。
經濟潛在運行能力取決于勞動人口、經濟結構、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等因素,現在經濟潛在運行能力即使下降了,也需要有理有據的進行測算和判斷分析,不能拍腦袋亂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潛在運行能力一直被概括為“八九不離十”。那么中國目前潛在運行能力到底應該處在什么水平?
記得林毅夫曾按照國際比較法,根據世界上其他先進國家人均GDP與目前中國處于相同水平后,仍保持了十幾年經濟增長8%的速度情況,認為中國目前經濟潛在運行能力應該在8%左右,這也是一家之言。我初步測算,中國目前GDP潛在運行能力應該在7.5%左右,雖然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潛在經濟增長能力有了一點下降,但絕不會出現大幅下降。根據這一判斷分析目前經濟形勢,經濟增長速度低于7%,甚至即將破6%,可以肯定是中國經濟政策出現了嚴重問題。
我認為,如果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也應該有“七上八下”的增長潛力,為什么我們實際經濟增長達不到這個水平?必須反思這幾年的經濟政策到底出現了哪些失誤。
我們看到,進入全球化時代,供給側改革一定要放到全球化大環境下分析需求與過剩產能,但是我們很多行業都是拘泥于國內市場進行供給側改革,自斷膀臂砍產能;我們知道環保綠色發展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地方政府不作為,為了逃避監管責任搞非理性一刀切,關停了很多制造企業,嚴重打壓了中小企業經濟增長活力;我們看到全民搞金融,P2P帶來民間高利貸風行,知名的互聯網公司都忽視金融風險搞金融創新,成為世界上的獨特現象,很多國有企業用國家貸款和自有資金放高利貸,美其名曰是“自金融創新”,國家支持經濟發展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層層加利息、增杠桿,而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只能冒險借高利貸;我們看到房地產炒作推動廣義稅負大幅度上升,嚴重打擊了制造業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大力發展服務經濟,而服務經濟往往是經濟效率比較低的經濟形態;我們更看到了所謂清理低端產業,讓大量有活力的中小企業經營艱難,外遷東南亞。在美國再工業化的大趨勢下,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卻搞起了制造業空心化,教訓已經顯現,問題的慣性難以短期扭轉,2020年宏觀經濟也不會樂觀,企業經營環境將極為艱難,此時捂好錢袋子,儲備技術實力是企業經營的正路。
那么如何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調整經濟政策,讓經濟健康發展呢?
首先,我認為制造業是國家發展與崛起的根
,這個基本經驗不能丟。制造業沒有高低端之分,只有干的好與壞的區別。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就是系統配套和供應鏈完整,我們需要提升“低端制造業”的環保水平與技術水平,絕不是簡單的“消滅”和“轉型”。美國等西方國家低端制造業轉移后,沒有了低端制造業的基礎,高端制造業也成為空中樓閣!出現制造業空心化,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第二,經濟合理的增長速度必須要與經濟潛在能力相適應
,這個基本常識要遵守。潛在的運行能力與勞動生產率、經濟結構、勞動人口等因素相關,可以測算分析,是經濟調控的依據,是判斷經濟政策合理與否關鍵。判斷經濟發展政策與速度是否合適不能靠拍腦袋自圓其說。
趨勢必然是節省土地而不是浪費土地,
第三,由于城市是高樓,城鎮農村是平房還有大院子,城鎮化發展是平房向高樓發展,這個基本公理要利用。了解了這個基本公理,所謂以土地稀缺炒作房地產就沒有天理,如果尊重這個基本公理,就總能找出抑制房地產炒作的方法。如:重慶十多年前的創造的“地票制度”,就曾讓重慶在全國炒作房地產熱潮中既保持了房地產市場穩定,又長期讓重慶GDP增速全國第一。
第四,房地產價格上漲最后一定需要當地所有居民都來負擔
,是企業和個人具有強制性和普遍性的負擔性支出,具有稅收的屬性,只不過收稅的是房地產商和高地價出讓土地的政府,我把它稱之為廣義稅負,馬克思又把他稱之為“超級地租”,超級地租是具有罪惡的廣義稅負,我們如果政府僅僅降低名義稅負,實際稅負和廣義稅負大幅增長使經濟雪上加霜,因此必須遏制房地產炒作,降低廣義稅負,促進制造業發展。
第五,凡事皆有度。
改革開放要有開放度,環保綠色也要有度,民主自由也要有度,世界上沒有極端的東西,真理多走一步可能就是謬誤,鄧小平提出的既要防止“右”,更要防止“左”,就是要我們制定經濟政策要有“度”的意識與概念,決不能搞極端主義,即使初心是好的,極端化了也會走向反面。目前中國一刀切不理性環保政策就是過了“度”,“過”了就錯,這就是“過錯”,應該勇于改正。
欣慰的是,目前國家也看到了很多問題,經濟政策也在不斷向好的方向調整。但是作為物流技術裝備行業的眾多企業,希望大家不要坐等國家經濟政策調整,面對經濟周期低谷的冬季,不能坐等經濟發展春天到來;應該是積極面對,迎接挑戰。希望各企業要嚴格控制現金流,優化企業供應鏈,杜絕惡性競爭,不宜盲目發展,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求發展,在確保能活著的條件下上項目、增投資、抓機遇。
二、從產業發展周期規律看物流裝備現狀
眾所周知,一個產業的發展一般都遵循S曲線的壽命周期規律,歷經形成初期的起步階段、快速發展的成長階段、平穩發展的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在起步階段,市場需求增長緩慢,持續的時間較長;在產業基礎形成后,市場需求激活,產業供應鏈逐步完善,發展曲線出現拐點,很快進入快速發展的成長階段,這是產業的黃金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超常規發展后,隨后市場需求的飽和,產業將逐步進入穩定發展成熟時期;過了穩定發展時期,產業發展將出現一定的衰落。
根據我的判斷,叉車與托盤等產品剛剛進入產業規律成熟期,物流自動化與智能化設備等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整體物流技術與裝備行業應該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后期。
而從產業技術創新與變革規律來看,當一個產業的技術系統進化到一定程度后,將會出現一個新的技術系統來替代它,如此不斷地替代,就形成了S形曲線族。
從技術變革角度看,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我們正處于技術大變革的新時代,現代物流業也正進入一個技術驅動的智慧物流時代。新時代將帶來眾多物流技術與裝備的顛覆性變革,很多變革已經開始!物流技術裝備業極有可能進入新的技術創新階段的產業高速增長周期。
三、從市場需求看物流技術裝備發展趨勢
雖然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GDP增長速度已經回落到6%左右,中國制造業也普遍低迷,但是中國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制造業產業升級推動智能制造全面發展,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讓機器換人,減少人工成本成為行業共識,種種因素推動著物流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快速發展,帶動了物流技術裝備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
近年來,電商、醫藥、服裝、汽車、家電、新能源、食品、家居建材、煙草、軍事等眾多行業領域對物流裝備需求旺盛,其特點各有不同。電商快遞全面進軍智慧物流;服裝行業,商業模式變革倒逼服裝企業加速推進全渠道物流系統變革;汽車企業積極探索智能制造,供應鏈上下游物流升級;家電行業加速進行工廠智能物流系統建設;家居賣場、家具制造企業加快向定制化、電商化發展,推動了物流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級等。
其中,電商快遞是目前最大的物流技術裝備市場需求熱點,需求增長在30%以上;醫藥、服裝、冷鏈、新能源、新制造等行業也是重要的市場需求熱點,市場需求在20%以上;家居、快運等行業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市場需求熱點。
在增長速度方面,2018年中國物流技術與裝備行業增長高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整體增長20%左右,其中普通的叉車、貨架、托盤等綜合增長速度有所回落,預計10%以下;但輸送分揀設備、自動化立體庫、AGV等各類物流機器人、智能穿梭車、標準化托盤、立體庫貨架等先進的物流技術裝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預計綜合增長速度在25%左右。
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物流技術裝備行業仍將繼續處在較快的發展階段。2020年中國物流裝備行業市場需求繼續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其中智能物流裝備保持在25%左右的增長速度。其中電商物流快遞、新零售、服裝、新能源、新制造、家居、冷鏈等領域的物流技術裝備市場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四、從技術變革看物流技術裝備發展趨勢
從物流裝備的技術變革角度看,我認為有以下趨勢值得關注:
1、先進適用型技術裝備仍是市場主流。
2020年,先進適用的基礎物流技術與裝備仍是市場需求主體;大多數情況下,叉車、托盤、貨架、輸送分揀等設備在物流配送中心或現代倉儲系統組合應用就已經足夠,也很實用;叉車、托盤、貨架與輸送分揀設備組合已經成為很多物流公司與倉儲企業倉儲改造的標準配置;
隨著商貿物流快速發展,倉儲企業轉型升級,先進適用性原則、效率與成本的平衡仍是物流技術與裝備的選型基本原則。即使物流自動化設備的選型基本原則也要遵循先進適用性基本原則。
當然,先進適用性物流技術裝備也需要重視標準化、模塊化和柔性化,重視與物流信息系統對接,開發先進適用的智能物流設備。
2、軟件定義物流裝備成為技術創新亮點。
事實表明,物流技術裝備正由數字化向程控化發展,物流技術裝備的導航、控制、管理等系統軟件進化成為物流技術裝備發展趨勢,推動著軟件定義物流硬件的技術變革。
近年來我提出了“軟件定義物流”的理念,指的是把物流作業設施、設備、貨物等物流硬件資源虛擬化,按照單元化和標準化的思想,歸類成基礎的物流功能模塊與基礎貨物單元,通過應用程序軟件對虛擬的硬件單元進行更開放、靈活、智能的管理與調度,實現系統智慧進化。其本質是實現硬件資源虛擬化,管理控制可編程。
目前全球制造業的智能硬件發展中,調度和管理軟件成為設備大腦,讓硬件中軟件系統越來越重要,設備電子化、程控化是智能硬件的創新趨勢。如果忽視軟件作用可能會帶來硬件的災難,如美國波音737MAX就因為飛行控制軟件引發兩次嚴重空難。另外,據權威報道,數據顯示在2013-2018年的汽車召回案例中,涉及軟件召回的有109次,呈明顯上升趨勢。來自美國獨立研究機構波萊蒙研究所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更是指出:“未來將有60%-70%的車輛將因為軟件安全問題被召回。”
在物流技術裝備領域,搬運機器人的調度管理系統、智能導航系統等軟件越來越成為技術創新亮點;無人倉和智能倉的WCS倉庫控制系統越來越成為核心競爭力;網絡貨運、智能運輸調度管理越來越成為貨運領域技術創新熱點;無人駕駛卡車等先進運輸裝備更是依靠眾多軟件系統組成的大腦駕駛卡車。軟件定義硬件發展趨勢十分明顯。
軟件定義硬件帶來的一個創新體現在柔性自動化領域,物流業發展對柔性自動化提出了很多要求,要實現柔性自動化必須通過軟件管理硬件資源,實現硬件資源虛擬化,物流流程數據化,管理過程可編程,一切數據流程化,通過軟件運行處理大數據,做出科學決策,賦能智慧物流。
3、物流自動分揀系統成為創新熱點。
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物流自動分揀設備成為創新熱點,呈現如下趨勢:
(1)技術創新:正在向模塊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2)產品創新:今年以來,快遞分揀技術創新成為熱點。如新出現了:快遞包裹高速集散的單件分離排隊系統設備,模組帶、交叉帶等分揀技術的集成系統設備,大擺輪萬向分揀技術設備,直線與環形多層交叉帶分揀系統設備等新技術裝備的創新與應用。
(3)融合創新:出現了機器人搬運+智能分揀+在線稱重+智能打包+自動貼標等技術融合創新,交叉帶、模組帶、皮帶、滾筒、麥克納姆輪等組合應用創新。
4、自動化立體庫技術發展趨勢。
自動化立體庫是指通過貨架系統、控制系統、自動分揀系統、自動輸送系統等裝備的集成,實現貨物自動存取、揀選、搬運、分揀等環節的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物流裝備系統。目前自動化立體庫具有如下發展趨勢:
(1)無人化倉儲:無人倉在傳統的制造業物流領域已經是成熟的技術了,但電子商務物流的產品種類繁多,作業控制復雜,要做到無人化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菜鳥、京東物流等均在無人倉領域進行了系列創新;
(2)密集型存儲:智能穿梭車+密集型貨架組成的智能密集存儲系統技術發展很快;
(3)柔性自動化:自動化立體庫柔性化、自動分揀系統的柔性化是目前重要發展趨勢;
(4)多場景分揀:隨著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生產企業產品銷售呈現全渠道特征,自動化立體庫需要對接B2B、B2C等分揀系統。
此外,自動化倉儲系統規模越來越大,有幾個足球場大小,30多臺堆垛機,上千臺機器人的大型的智能倉儲系統不斷涌現。
5、自動化搬運技術裝備創新趨勢。
自動化搬運技術裝備是物流系統中最重要的物流設備,通過自動控制技術,進行自主導航、自動抓取、自動裝卸、自動堆碼垛實現自動化搬運。隨著人工成本上升,自動化搬運技術快速發展。其創新趨勢主要體現在:
(1)導航技術創新:由傳統的磁條導航、激光導航,向二維碼導航、AI調度+導航、視覺導航、地圖構建與即使定位SLAM導航等方向發展;
(2)產品類型創新:無人化叉車、AGV搬運、機器手堆碼垛、機器手真空抓取、自動裝車伸縮機、分揀機器人等新產品類型層出不窮;
(3)控制系統創新:主要體現在控制系統軟件創新與控制策略創新方面。
6、5G、區塊鏈推動物流裝備創新。
物流裝備的信息傳輸網絡系統核心技術是物聯網,相關技術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5G等通訊技術。目前物聯網技術已經在物流技術裝備上得到了普遍應用。如自動識別、RFID、紅外感知、傳感器、視覺感知等各類感知技術已經普遍應用于智能分揀、機器人導航、數據采集等方面,為無人倉、機器人等智能物流裝備發展裝上了眼和耳;5G等信息通訊技術在物流自動化系統中也得到了應用。其中,昆船物流、京東物流等都開發了基于5G環境的物流自動化系統,2019年10月上海CEMAT物流展會上,昆船物流專門展示了5G應用。當然,對于這些先進的技術,我建議企業可以保持關注,大規模的推廣應慎重。
我今天的匯報到這里就講完了,在如今這種經濟形勢不太明朗,或者經濟形勢大變革的情況下,我對企業的建議是:一方面要優化供應鏈,另一方面要控制好資金流,管理好應收款,在此基礎上分析判斷行業發展階段與趨勢,積極尋找市場商機,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利用我們這個行業在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呈現快速發展歷史機遇,積極開拓市場,抓住發展商機,確保持續、穩定、安全的高速發展。
謝謝大家!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