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兩岸實景融入效果圖
珠江新城、廣州國際金融城、琶洲西區構成了廣州一江兩岸的“黃金三角”區,是廣州未來發展的動力引擎,融合發展、快捷連接的需求十分迫切。記者梳理已公布的各片區規劃發現,廣州大橋至黃埔大橋之間,規劃、在建的過江隧道有8條,堪稱隧道群。多條隧道的同步規劃、建設將大幅提升珠江兩岸過江通道密度,沿線地塊居民可選擇就近過江。
目前在“黃金三角”區兩岸有5座大橋,分別是廣州大橋、獵德大橋、華南大橋、琶洲大橋和東圃大橋,兩岸過江通道的密度是否足夠呢?在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倪芃芃看來,并不足夠。縱觀全球著名沿河經濟帶,巴黎塞納河有36條通道,中心區通道間距約0.35公里;倫敦泰晤士河有42條通道,中心區通道間距約0.5公里;上海黃浦江有31條通道,中心區通道間距約1公里;廣州珠江有18條通道,中心區現狀通道間距約2.1公里,一江兩岸的聯絡通道還需加強。
倪芃芃說:“華南大橋、東圃大橋都是高快速路的橋梁,解決的主要是過境交通;剩下的三座市政大橋擁堵現象也比較嚴重。規劃和修建新的過江通道非常必要。”
對于過江大橋的擁堵,生活在珠江兩岸的市民深有感觸。在閱江路工作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我上下班都要經過獵德大橋,早晚高峰期上下橋都非常困難,有時候上橋堵20分鐘、下橋堵20分鐘,比花在路上的時間還長。”據調查,廣州每日跨珠江上班人口約90萬人,其中南部上班人口約52萬。現狀廣州大橋至東圃大橋等5座橋梁交通量均已趨近飽和。過橋太堵、繞行距離太遠、紅綠燈太多、地鐵太擠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每天往返于兩岸的通勤一族。
對此,倪芃芃分析稱:“珠江前航道有通航的要求,過江大橋建得都比較高,這就造成引橋都比較長、匝道占用的空間比較大,市民上下橋需要繞行的距離遠,容易造成交通擁堵。”倪芃芃表示,過江隧道開挖的深度不是很深,需要的引道不是很長,更容易進行交通組織,更適合城市中心城區的過江需求。像上海近年來的規劃中已經明確,跨黃浦江的過江通道全部要建隧道。高密度、小規模的隧道群更有利于進行交通分流,解決兩岸沿江居民的出行。沿線地塊居民可選擇就近過江,無須繞行。
廣州大橋、獵德大橋、華南南橋、琶洲大橋等長距離過江通道之間,規劃一組隧道群,將解決兩岸近江片區的出行需求。那么,過江隧道是否會造成噪聲、震動等環境問題呢?倪芃芃說:“從目前的設計方案看,這些隧道都不是大容量的隧道,會限制大貨車的通行,而且會限速;加上隧道都是埋在地下,其結構形式決定了,與橋梁相比,隧道產生的噪聲和震動會更小。”
廣州大橋至黃埔大橋之間,規劃擬建8條過江隧道,從西往東分別是:冼村路-廣場東路過江隧道、臨江大道-閱江路過江隧道、會展西隧道、會展東隧道、車陂路隧道(車陂路-新滘東路)、琶洲東隧道、魚琶隧道、魚珠隧道。其中車陂路隧道(車陂路-新滘東路)正在建設中,冼村路-廣場東路過江隧道、臨江大道-閱江路過江隧道、魚琶隧道已完成階段性的勘察設計招標;會展西隧道、會展東隧道、琶洲東隧道處于前期研究階段。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