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一望無垠的長江出海口,藍白主色的“中山大學”號靜靜地躺在港灣里,時刻準備著開啟海洋科考之旅。“中山大學”號是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被稱為“海上實驗室”,也是海洋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
多個“首次”綜合功能亮點紛呈
“中山大學”號由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江南造船進行生產設計及建造,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兼具探測、取樣、實驗等多項科研功能。
據了解,該船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設計吃水6.0米,經濟航速12.0節,最大試航速度16.5節,排水量6880噸級,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里,額定100人編制下自持力60天。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轉低噪聲推進器、輪緣永磁側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
在科考功能方面,該船擁有多個露天科考作業甲板,主甲板作業面積達610平方米,室內固定實驗室面積達760平方米,是國內實驗面積最大的科考船,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需要。另外搭載十余個集裝箱式移動實驗功能模塊,可有效提升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
“該船可進行定點和走航式探測與取樣,可實現科考數據系統集成、現場印證及與岸基的數據傳輸與處理,滿足低空大氣、海面、水體、海底及深海極端環境等的科考需求。”中山大學海洋科學考察中心主任于衛東說。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表示,“中山大學”號的設計和建造非常成功,船舶的安全性、經濟性、操縱性全面達到預設目標,空船重量控制、振動噪聲、總體布置、抗風穩性及配載、電站負荷和油耗、動力系統可靠性以及生活環境舒適度等方面均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搭載的先進船舶裝備和科考儀器設備,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來之不易的如期交付
“中山大學”號于2016年6月獲教育部批復立項,2019年10月在江南造船開工建造,2020年8月命名下水,2021年6月順利完成試航并交付使用。
在疫情之下,“中山大學”號能如期交付來之不易——
“從船臺到下水系泊調試,疫情帶來的影響非常非常大,好在各方一盤棋,一個目標,有力保證了生產。”項目總建造師張文龍介紹,自開工建造以來,得益于船東、船廠、船檢、監理、設計等單位密切配合,科考實習船得以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建造并完成交付。
記者了解到,疫情暴發后,江南造船的項目建設團隊提前梳理設備分布圖和下水前設備索引圖,精準掌握全船677臺套設備,尤其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設備做到科學分級管控,滿足現場的生產需要;
疫情隔離期間,項目建設團隊推行了“不降質量”檢驗新方法,各方共享每日生產質量速報,江南造船使用5G遠程新檢驗模式,完成75臺套設備外檢試驗(FAT);單元制作推行“長胖思路”,僅68個單元就完成2115根管子安裝;推行舾裝“三單管理法”,從源頭到安裝全過程管控,先行階段舾裝安裝率達到95.7%,創公務科考船新高……
“在整個建造過程中,我們全過程、全流程推行了‘三化’即設計數字化、生產智能化、管理信息化。”項目總工藝師陳昌友介紹。該船的建造在成功交付系列公務科考船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智能制造,針對建造周期緊、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關鍵問題,江南造船聯合船東組建了重量重心控制、振動噪聲控制、電磁兼容控制等19個關鍵技術團隊,通過提前技術策劃開展難點攻關,制定解決方案,為連續開工打下了堅實基礎。
向海而行 逐夢深藍
全回轉推進系統,艉部總段拉線、模塊吊裝、定位均一次性完成,僅用28天完成安裝;
焊接后1號法蘭間隙為0.13毫米、2號法蘭間隙為0.15毫米,精度均高于設計標準;
全航速減搖鰭吊裝、定位一次完成,設備外檢試驗一次驗收成功;
直流母排基座安裝精度為1毫米/1000毫米,小于5毫米標準,首次安裝僅用2.5天一次性完成;
側推封蓋制作全過程控制,一次性驗收通過,安裝精度完全吻合船體結構……
在試航前的各項工作推進中,船東、船廠、船檢、七〇八所等各方注重溝通,多項工作實現了一次性做好。
“關鍵設備不僅實現高效安裝,且完全達到或超過設計標準,得到了船東的充分認可。”項目總質量師樂美鑫表示。
試航總指揮顧佳琦介紹,“項目組會同船東、船檢、船級社與近30家服務商反復溝通協調,針對試驗項目的關鍵點和風險點,制定了詳實的應急管控預案,以及完整詳細的試航計劃,最終驗證了該船的設計和建造非常成功。”
由于策劃到位,該船僅用8天完成了41大項100余小項的主要試驗內容,且各項技術指標性能優良,獲得船東、船檢一致好評,比預定時間提前5天。
通過試航,驗證船舶不僅安全性、經濟性、操縱性全面達到預設目標,同時空船重量控制、振動噪聲、總體布置、抗風穩性及配載、電站負荷和油耗、動力系統可靠性以及生活環境舒適度均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從此,我們擁有了逐夢深藍的‘舟楫’,有了加快發展海洋學科和海洋人才培養的科教平臺,更有了扎實推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撐。”陳春聲在交付儀式上如是說。
江南造船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鷗表示,交船儀式標志著一艘集“綠色、智能、安靜”于一體、世界領先的海洋綜合科考船面世,對提升海洋學科類人才能力培養,對中國海洋科考事業,乃至快速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都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