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有各種各樣的橋,輕輕翻開書卷,便能一覽‘千傾煙霞逐水流,處處無不有橋影’的秀麗風光。古代的單拱石橋、三拱石橋、城區里的過街天橋、立交橋、鋼拉橋、彩虹橋。但是唯有平橋區明港鎮中山街北頭,座落在明河上沒有使用鋼筋混凝土的青、紅磚大橋--明河大橋。
(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中山街北頭的明河大橋)
明河大橋橫跨在東西走向的明河上。明河,它發源于平橋區邢集鎮天目山,流經平橋區的邢集鎮、蘭店街道辦事處、明港鎮三個鄉鎮辦事處,又由明港鎮流入淮河,干流長63公里,流域面積316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方輿記要》卷50信陽州記載:明河“在州北九十里,源出天目山,東流入淮,亦曰明港河”。
2800年前,明河穿境而過的明港連同信陽封于申伯侯。明河最初沒有名字,直至明朝初年,動員沿岸百姓疏通該河道,整修河岸,人們才根據修河年代,把該河的名字命名為“明河”,明河岸邊的碼頭埠口便順其自然有了“明港”這個名字。
(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委宣傳委員余秋菊(左一)在明河大橋下向信陽市文化歷史考察員介紹明河大橋的歷史)
明萬歷年間(1573一1620),皇家途經明港的驛道修通,并在此設置驛站,全站人員135人。這就是明港鎮的起源。至此以后,明河兩岸南北通衢,集市漸興到清代同治年間,明港已是“申北重鎮,運糧車晝夜不絕,明河船桅如林”,商業服務業興盛。1906年,平漢鐵路修通后,商業更是繁榮發展。至民國初年,被劃為信北第六區,建有火車站和郵政所,到1938年,已經有人口33000人。可以說明河成就了明港。
1960年以前,行人和車輛過往明河主要依靠渡船,極不方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國九年后,信陽縣交通局開始規劃設計明河大橋。當時還是由于資金、物資的匱乏,只有采取因地制宜土法上馬,支起架子,大搞人海戰。其主要建橋材料依靠當地的青磚、紅磚,沒有鋼筋和混凝土,因為這些在當時也是稀缺的材料。就選用當地的石灰進行建造。歷時一年多,終于建成了千百年來重未有的明河大橋。該橋全長88.84米,凈跨20米,橋寬11.50米,凈寬9米,載重汽車13噸,拖車60噸。明河大橋的建成,既是當時信陽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信陽專區歷史上的大事,縣、專區的領導參加了建成通車儀式。明河大橋的通車大大地改善了明港鎮的交通格局,方便了周邊地、縣,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明河大橋自建成通車已過去了63年,這座大橋仍在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
明港鎮委宣傳委員余秋菊介紹說:“近年來,明港鎮加大了城市環境整治、綠化的工作力度。現已將明河大橋及300米外的明港碼頭連片打造成了一處鎮區的公園,它已成為鎮區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文圖/盧新生 李建設 蔣蘇寧)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