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乘專列抵達高鐵香港西九龍站,時間定格于2022年6月30日15時10分。
這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時刻,更是開啟歷史的嶄新起點。
2019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講到“香港進入了全國高鐵網”,充分體現了對鐵路工作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彰顯了鐵路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給全路各級組織和廣大干部職工巨大的鼓舞和激勵,為進一步做好鐵路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政治動力。
近年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對鐵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專業優勢和網絡優勢,切實管好用好廣深港高鐵,為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源源不斷的運輸動力,為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譜寫“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篇章作出鐵路部門應有的貢獻。
香江之畔、獅子山下,高鐵穿越夢幻般的時空,把香港與內地緊緊聯在一起,“流動的中國”脈動更加強勁、發展更具活力。
“東方之珠”昂首闊步邁入高鐵時代
歷史的指針,如伴空谷足音,指向一個重要時刻。
6月30日下午,高鐵香港西九龍站再次聚焦世界目光。
這里開啟盛裝模式。在溫馨歡快的樂曲聲中,18只色彩明艷、形態活潑的南北舞獅歡騰跳躍,數百名香港青少年和各界群眾代表揮動國旗、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鮮花,滿懷喜悅與期盼,迎接習近平主席的到來。
今年是繼2017年之后,習近平主席再次赴港出席香港回歸祖國慶祝大會暨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
然而,與5年前乘專機抵港不同的是,這一次,習近平主席乘坐專列而來。
“看到專列緩緩駛入車站的那一刻,我倍感振奮、充滿自豪,這是鐵路人的無上光榮。”觀看新聞直播時,廣九客運段廈深動車一隊列車長楊曉軍難掩激動的心情。
面朝維多利亞港的香港西九龍站,是廣深港高鐵的起始站點。2018年9月23日清晨,睡夢中的“東方之珠”被從這里首發的高鐵列車喚醒。
7時整,G5736次“動感號”列車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19分鐘后抵達深圳北站。當天,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香港26公里高鐵與國家高速鐵路網無縫對接。
香港鐵路邁出的這一步,舉國關注,舉世矚目。
作為高度發達的經濟體,香港擁有高效的公海空交通體系,但獨缺高速鐵路這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廣深港高鐵作為內地與香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合作項目,是“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和重要成果;線路全長141公里,其中內地段115公里、香港段26公里。
面對這項被業內稱為“寫滿難題的試卷”的工程,廣深港高鐵建設者毫不畏懼,迎難而上——
在當時亞洲最大、全世界列車通過速度最快的地下火車站福田站,他們自主優化技術方案,采取超規范要求、加大安全冗余等措施,建成了這座超大、超長、超深的地下“龐然大物”;
在當時國內里程最長、建設標準最高的海底鐵路隧道獅子洋隧道,他們開創了首次采用大直徑泥水盾構在軟硬不均地層和巖層中成功掘進的先例,打造了中國鐵路隧道從“穿江”向“越洋”飛躍的標志性工程。
“我們始終把質量和安全擺在首位,以人為本,開拓創新,堅決把廣深港高鐵建設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經得起運營考驗的精品工程!”廣深港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部部長吳金裕說。
這條意義重大的高速鐵路,既要建設好,又要運營好。
科學制定調度及運輸組織辦法,精心組織聯調聯試,精準鋪畫列車運行圖,優化升級售票系統和乘降服務設施,深入推進人才交流和培養……為順利實現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與國家高鐵網互聯互通,國鐵企業充分發揮行業專業優勢,與香港鐵路部門精誠合作,精心組織籌備,全力做好開通運營各項工作。
動車奔馳粵港兩地,“東方之珠”昂首闊步邁入高鐵時代。
“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見證香港迎來‘高鐵時刻’,意義非凡,我感到特別榮幸。這是香港鐵路的里程碑,也是我職業生涯的里程碑。”內地開往香港的首趟高鐵列車司機陳國斌激動地說,“我會堅守初心、不辱使命,安全正點把每一位旅客送到目的地。”
香港高鐵無縫對接國家高鐵網
“香港進入了全國高鐵網。”習近平主席發表2019年新年賀詞,鏗鏘話語傳遍萬里鐵道線,激蕩起振奮人心的強大力量。
實干篤行,不負厚望。
隨著全國高鐵網延伸至香港,香港市民不斷刷新的出行方式、持續升級的出行體驗、日益多元的出行選擇,通過高鐵得到了直觀生動的呈現。26公里的高鐵線路,猶如香港伸展出的新枝丫,催生新的想象和希望。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初期,可通達內地40多個車站。其中,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至廣州南站、上海虹橋站和北京西站的列車最短運行時間分別為47分鐘、8小時17分鐘和8小時56分鐘。
“習主席的新年賀詞鼓舞著鐵路人奮勇爭先的激情和斗志,奏響了新的奮進序曲。我們將牢記囑托,管好用好廣深港高鐵,為促進香港與內地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貢獻力量。”廣九客運段南廣動車隊列車長張程說。
2018—2022,數字昭示變化——
實施“一地兩檢”通關模式,無論從香港到內地還是從內地不同地方前往香港,只需在香港西九龍站一次性接受查驗,就可以完成兩地的出入境通關查驗手續,通關時間縮短至10分鐘左右;
2019年7月10日,雄安新區開通聯通香港的高鐵列車,京津冀三地實現進港高鐵列車全覆蓋,內地聯通香港的高鐵車站增加至58個;
2022年6月20日,京廣高鐵北京至武漢段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北京西至香港西九龍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8小時31分鐘。
“據統計,全線開通運營以來,乘坐廣深港高鐵列車出入境人數分別為1209.5萬人次、1253.9萬人次。”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高鐵改變的不只是出行速度,更是生活方式。”
高鐵達香江,香港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踏上嶄新的高速列車,體驗“貼地飛行”、暢游千里的快感。
“早上在香港吃早茶,中午到武漢登黃鶴樓,晚上在北京吃烤鴨。得益于高鐵的開行,我夢想中‘說走就走的旅行’終于變成了現實!”旅客張女士興奮地說。
千山一脈,萬水同源。隨著鐵路網日益完善,香港與內地通過鐵路交流更加密切,真正實現了人享其行、貨暢其流。
今年初,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形勢嚴峻。危急時刻,中央心系香港同胞安全,迅速組成援港抗疫專班,全力支援香港抗疫。
中央有號召,鐵路有行動。
3月2日11時08分,首趟“中央援港 同心抗疫”鐵路援港班列滿載防疫物資駛向香港。這標志著中央鐵路援港班列正式開通。
一樣的關愛,一樣的支持,宛如60年前開行的“三趟快車”,承載著深情與希望疾馳而來。
“截至6月底,供港物資班列共開行291車,運送貨物1922噸,為香港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援。”廣州局集團公司貨運部貨運組織科科長李主雄說。
從“三趟快車”到援港班列,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一如既往的殷切關懷,飽含著內地人民對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誼,彰顯了國鐵企業聽黨指揮、逆行出征的使命擔當。
“軌道上的大灣區”乘風破浪加速駛來
在夜晚從太空俯瞰中國,從廣州到深圳再到香港、澳門,璀璨的燈光連成一片,交相輝映。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版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大灣區、大發展,背后是堅強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撐。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指示精神,國鐵企業真抓實干、奮勇爭先,不斷提升區域鐵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430公里,在建里程975公里,灣區內主要城市間基本實現一小時通達,為大灣區建設注入了強勁動能。
特別是作為大灣區橫向“黃金走廊”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使香港與深圳、廣州融入一小時生活圈,為粵港兩地居民開展商貿合作、旅游觀光、探親訪友等提供了一條更加舒適便捷的通道,也為大灣區建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新起點,新征程。十一城握指成拳,粵港澳大灣區正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弄潮兒向潮頭立。放眼大灣區,“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加速形成——
近期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
遠期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5700公里,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
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越織越密的鐵路網,挺起了粵港澳協同發展的鋼鐵脊梁,開啟了大灣區民眾心相通、情更濃的嶄新時代。
“得益于便利的鐵路交通,越來越多的港澳居民到高鐵沿線大灣區城市置業、創業、就業,擁抱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極大增強了幸福感和獲得感。”虎門站站長劉光富說。
藍圖漸次鋪展,建設熱火朝天。“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駛來,這片熱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正不斷朝著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踏浪前行。
廿五載香江奔涌,共前行紫荊花艷。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東方之珠”浪漫依然,光華更勝往昔。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香江故事歷經風雨,更加氣象萬千。
“愿將黃鶴翅,一借飛云空。”
放眼未來,激越的新征程已經開啟。
我們相信,在香港創造更大輝煌的不懈奮斗中,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澎湃熱潮中,在“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生動實踐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進程中,鐵路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歷史與現實雄渾交響,國鐵企業將始終不渝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昂揚奮進、砥礪前行,以堅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奮斗,以濃墨重彩繪就鐵路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以奮進筆觸書寫踐行總書記殷殷囑托的完美答卷。(許媛媛 陳海東 何廷昭 徐媛)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