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月1日起,全國487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全部取消,啟用了新的不停車快捷收費系統,目的是減少擁堵、便利群眾。
然而在運行之初因收費金額異常、通行費漲價、出入站口擁堵等問題給“高速公路ETC”的實施添了不少堵,甚至部分卡友因此不敢上高速,寧可繞遠一點走國道。
接著因疫情原因,高速通行免費,期間交通部也下發要求,各省市也對高速公路收費系統進行了優化、檢測等。再到5月6日零時起全國收費公路恢復收費。那么之前引起爭議的一些問題都解決了嗎,高速收費都正常了嗎?
我們先來捋一捋之前爭議較大的幾個問題:
一、信息實時及價格透明否。
對我們卡友來說,我從哪里(進站口)上的高速,從哪里下的高速(出站口),這一路總共花了多少錢,花錢得花的明明白白。
而自1月1日起實施的是精準分段式收費,過一個ETC門架收一個費,到出口處顯示的也只是最后一段高速收費金額,收費的總金額都沒有顯示,這就造成當時上一次高速收到很多條短信。
更有甚至,過有的ECT門架,并沒有實時扣費,可能過幾天才會扣費。這就好比你去超市買東西,里面的東西沒有標價,先讓你拿走,過幾天根據產品價格自動扣費。這樣消費的不明不白,一旦出現亂扣費也很難及時發現。
目前經與多位卡友溝通了解,這個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沒有出現異常收費,且一次行程,一次扣費,在高速出口處即可看到全程總費用。更方便的是在手機app上也可以查詢費用清單,基本上做到了明明白白消費。
二、同段路收費有漲有跌更合理否
之前聽到不少言論,現在的高速公路過路費更精確更合理了。之前的收費模式是出入站口的最短距離收費,收費規則也比較簡化如三七作五,二八歸零等,現在ETC是按實際行駛路程,分段計費,精確到分。
原來的收費模式有人占便宜,有人吃虧,相比之前現在同一路段過路費有漲有跌,但更合理。
其實精確和合理是兩碼事。現在是市場經濟,合理是消費者認可,愿意花錢買單,用起來方便。
就好比我賣一堆蘋果,可以全部一個單價,也可以分大小定2個單價,也可以定大、中、小三個單價,是不是分類越多越精確就越合理呢?國外高速公路也有按年收費的,能說就不合理嗎?
這只是一個收費規則,不要整的太復雜化讓大家容易理解,卡友們自己可以算清楚賬即可。且因為計算精度引起的上下浮動差額不大,同時有漲有跌,卡友們基本上都能夠接受。
三、計重收費調整為按軸收費后整體過路費漲了否
按照交通部的要求,按軸收費,每一類收費車型在標載狀態下的通行費額均不大于原計重收費的通行費額;實現貨車收費標準比滿載至少下降10%;確保不增加貨車總體通行費負擔。從以上政策的要求來看,高速公路過路費收費理應變化不大,平穩過度。
但在實際中,新的按軸計費政策對于部分行業或者車型選購都會產生蠻大影響,比如快遞公司的3軸9米6車型,快遞一般以泡貨為主,實際裝載質量可能只有法定核載的一半。
比如一些散貨司機或者小型專線運輸公司,之前回程空載車較多,現在按軸計費回程空載車上高速的成本就會增加很多。
這個問題經過與多位卡友溝通了解,由于車型、行業、經常拉貨的輕重等因素不同,有人歡喜有人憂。政策的出發點是提高實載率,提高運輸效率,相信高速收費標準也是個持續優化的過程。
近期我們也看到不少省市對一些車型的高速收費標準都做了下調,畢竟路是用的,如果因為高速路費過高,而讓卡車司機們放棄高速,走國道省道,也不是政策的初衷,反而不利于提高運輸效率。
前段時間高速通行免費,按說對貨運應是極大利好,但也有個別卡友反饋運費也降了很多,實際收益還不如高速收費時。這也說明很多時候跑貨運賺錢多少并不完全是由過路費和油價決定的,關鍵還是取決于你自己,你自己在這個生意鏈上的地位。
▎結語對于我們卡友來說,高速通行費的信息肯定要關注,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首要的是價格透明,不錯收費亂收費,自己能夠算清賬,知道自己的通行費成本是多少。
其次是順勢而為,跟著新政走,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實載率,減少空駛率,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成本,省得就是賺的;最后就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能夠對一些超低運價說不。
高速公路收費正常了,我們卡友們也要動起來了,多賺錢才真正的正常!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