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像素門口的快遞車 賀泓源/攝
見到李強(化名)的時候,是在11月26日下午三點的北京像素,蔚藍天空下,寒風肅殺,甚至能夠在空中看到,飛機劃過時被凍住的氣流。“現在只有10個件,兩個人分,意味著今天下午只有5塊錢。”他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說。
李強是“通達系”快遞公司在北京像素小區的承包商,手下有若干快遞員,自己也派送件。北京像素小區位于朝陽區和通州區交界,是北京最大的商住樓盤,9000多套房屋,
容量近三萬人,因為相對而言單價低、面積小、不限購,是“北漂”在京的一大集中地。某種程度上,來自河北滄州的李強,做著一門“北漂”對“北漂”的生意。
生活總體還不錯,但很快起了變化。11月18日晚,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二村發生重大火災事故,造成19人死亡,8人受傷。以此為契機,北京市開啟了安全隱患大整治。快遞行業是本次整治重點,落到實處,“通達系”多家倉庫被封、網點關停,此外,因住處不符合安全規定,部分“快遞員們”也再次開啟了搬家生活。
“三個月搬了三次家。”李強稱。
“北漂”生活
李強站在像素小區門外,旁邊是運送快遞的三輪電動車,車內空空如也。作為承包商,他其實沒有必要親自等活,但問題是,快遞員已基本已走光。
“我手上有陸續走了近5個快遞員,昨天(11月5日)剛走了一個,現在包括我就剩倆。”他說?墒牵退阒皇蓚快遞員,活依舊少得不夠分。
記者注意到,在旁邊一輛三輪電動車中,只有10個件,按照1元/件的派費來算,只有10元收入,“連吃飯都不夠”,另一位快遞員說。
派件大約是從一天前開始減少的。據李強透露,在雙十一期間,單單像素小區,每天就有近700—800件快遞,平時最低也維持在300—400票/天之間。“雙十一”的余熱尚未完全褪去,寒冬呼嘯而至。
在北京開啟安全隱患大整治后,陸續關停多家快遞公司在京倉庫及網點,進京快遞也進入“嚴查”期,在此情況下,各家快遞公司均作出了回應,在配合檢查的同時,減少進京物件,甚至拒收發北京快件。
“倉庫基本停了,沒有貨。”上述快遞員稱。沒有外地快件的同時,同城寄件也幾近癱瘓。李強告訴記者,除倉庫停擺外,另一大原因是部分快遞員由于住房被清退,在找房中,導致無人送貨。“很多人就這么走了,有些地方根本找不到人派件。”
種種原因疊加下,11月25日,李強工作量減至240件左右,11月26日上午,在100來件上下。“派件與收件雙殺,這個月過得很難。”他稱。
部分快遞員住處被即時清退,李強算是幸運兒,但他也連續搬了三次家,“在3個月內。”
據他透露,初時,居住在通州區某地,比較靠近城區,隨后,因為整治,搬到了馬各莊,因為拆遷,再搬家,這次是東窯路。“方向是越搬越偏遠,租金越來越貴,現在東窯路也在整治,不知道能住多久。”
經濟觀察網記者于當日探訪東窯路時注意到,這是位于北京五、六環間的一處村落,布滿了物流庫房、平房及貨車,“大整治”的公告,貼在每一扇庫房大門之上。
據了解,搬到東窯路新居后,李強的房租相對在通州翻了一番(目前2200元/月左右),同時,不能在家做飯。“一間房兩個人住,生活成本漲了很多。”
對于目前的快遞員生活,李強稱,算上各種罰款、賠償及其它開銷,這個月鐵定虧。“我相對好一點,普通快遞員收入更差。”
抉擇
來京前,李強在河北滄州開挖掘機,偶有外地活,月收入在6000—8500元間,在當地算是高收入,且相對清閑。
來北京,更高的收入是重要原因。他稱,此前的收入是不錯,但為“死工資”,增長幅度有限,快遞工作和業績掛鉤,更能夠存錢。李強有著攢夠錢回家做買賣的計劃。
更重要的原因是機遇。“北京有各種各樣的人,各行業都在,如果碰到貴人,就有不一樣的發展,我做事踏實,相信有機會,這也不拘某一行業。”他說。
碰到貴人了嗎?李強坦承,還沒有,但相信機會尚存。“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不是學歷、技巧,那些都能學,關鍵是你是怎么樣的人,人品如何,這點我有信心。”
此外,李強還有著想法,在北京談場戀愛。“我也20多歲了,該成家了,做快遞能認識好多人。”他說時帶點羞澀。
來北京,李強投了很多錢,還買了5輛電動三輪物流車,才終于當上承包商,但現在,派件、收件均成問題,生存成疑。“北京的種種限制,也讓人覺得不舒服,難。”他感嘆。
從16歲就開始離家打工的李強,實質上,換過三份工,最開始就在北京修車,但隨著“限牌令”下,生意冷淡,就這么黃了。“現在都忘記了怎么修車,也許可以轉型,但要花時間學,我要生計,沒機會再學。”
如果快遞持續低迷,還會留北京嗎?在這個問題面前,李強有些踟躕。“北京讓我很不舒服,但確實機會很多,如果還能夠生活,就留下。”
如果生活不下去,又會去哪呢?他想了半晌,認為回家概率最大。“還可以開挖掘機,雖然比較平淡。”
“我不知道會不會去上海之類城市,也許吧,還是北京最熟悉,但北京的種種管制,讓我不知道怎么辦,有些無奈,還是先堅持吧,至少在現在。”李強有些遲疑又堅定地說。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