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中國。葉爾羌河,一條源于克什米爾北部喀喇昆侖山脈的河流,從喀喇昆侖山口向塔克拉瑪干沙漠滾滾而去,一路高歌地注入滔滔的塔里木河。葉爾羌河把沙漠西部一角撕開,沖積出一片狹長的綠洲。正是這片綠洲孕育了麥蓋提縣的古老文明。
斯文·赫定(Sven Hedin),這位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險家,于1890 年12 月由沙皇俄國進入中國新疆,首次抵達中亞名城喀什。1894 年5 月1 日,斯文·赫定再度抵達喀什,并于次年2 月17 日走向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然而他經歷了失敗。1895 年4 月10 日,斯文·赫定的駝隊從麥蓋提的拉吉里克村再出發,這一次歷盡磨難而得以最終生還。五年后,斯文·赫定發現了湮沒千年的樓蘭古城。而塔克拉瑪干沙漠從那時代起有了一個別名——“死亡之海”。
【一】
被指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將中國與中亞及歐洲聯結起來的古絲綢之路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緣和西緣延伸。佛教自兩漢間通過這條橫貫亞洲的大通道傳到東亞,至南北朝開始大行于中國。更重要的是,這成為一條東西方之間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然而,到15~16 世紀時,通往東亞的海路已經取代了古老的陸路。一連數世紀,對于歐洲人來說,沙漠及其綠洲城鎮成為神秘的僻壤之地。三面圍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高聳山脈和毗連的茫茫戈壁令人望而生畏。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一塊典型的干旱荒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 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 毫米。這里森林資源十分稀缺,植被覆蓋率極低,倒是在沙丘間的凹地中,地下水離地表不超過3 ~ 5 米,或可見稀疏的檉柳、硝石灌叢和蘆葦。但厚厚的流沙層阻礙了此類植被的滋蔓。生態環境脆弱如是。
而今,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建設了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2013 年10 月10 日,環塔百萬畝防風治沙生物質能源林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規劃建設面積約700平方公里,總發展面積為100 萬畝,生物能源林建設工程分期整體推進,計劃分三期完成總體目標。第一期工程位于1993 年中英聯合探險塔克拉瑪干沙漠入口處,工程區域內有唐王湖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沙漠公園。
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的麥蓋提縣,為了實現從沙漠再造綠洲的美麗夢想,全縣各族人民都投入到了這場浩大的生態建設工程之中。數以萬計的麥蓋提人進駐沙漠,在那里隆重舉行了沙漠植樹誓師動員大會,吹響了向沙漠進軍的號角。一場惠及千秋萬代的生態工程序幕由此拉開了。
麥蓋提全縣耕地總面積只有90 多萬畝,要想在沙漠里再造出百萬畝綠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每當春秋兩季的植樹大會戰來臨,沙漠里紅旗飄揚,車水馬龍。麥蓋提人無怨無悔地參與到了這場“誓將荒漠變綠洲”的活動中,全縣參加到植樹造林活動中的勞力超過70 萬人次。他們甘愿一連半個月都吃住在沙漠里,吃馕餅、喝涼水,天當房、地當床。
2014 年底,一期10 萬畝生物能源林建設已完成8.2 萬畝,2015 年春季再造2.6 萬畝,提前半年完成10 萬畝的造林計劃。新建1 座35 千伏變電站并擴容至65 千伏,架設10 千伏輸電線路129 公里,開鑿機井77 眼,鋪設滴灌帶6.5 萬畝,平整沙丘6.5 萬畝,開挖引水渠20 公里、排堿渠34 公里,換土115.5 萬袋,種植各種樹苗3450 萬株。
如今,造林基地茫茫沙漠中一望無際的新疆楊、文冠果、沙棘等樹木正在蓬勃生長,片片綠洲充滿生機。在環塔克拉瑪干沙漠百萬畝生物質能源林建設工程中,麥蓋提縣把“綠化”與“產業化”相結合,把“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夢想著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同頻共振。
2014 年9 月14 日,在麥蓋提縣參加“院士春秋論壇”的中科院、工程院的8 位院士來到百萬畝防風治沙生態林基地,被原來茫茫沙海變成一望無際的綠洲所感動。他們圍繞“生態、環境、生命、健康”主題發表真知灼見。
2014 年11 月3 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來到了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基地,調研了秋季植樹現場,不禁贊嘆:“這個百萬畝防沙林干成功了就是給麥蓋提縣人民留下了一筆帶不走的寶貴財富”。
2014 年12 月30 日,在麥蓋提縣參加“外交官看世界2015 祝愿世界和平撞鐘儀式”活動期間,中國前駐黎巴嫩、伊朗大使劉振堂與中國前駐烏克蘭大使姚培生親臨塔克拉瑪干沙漠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考察。
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刀郎畫鄉、百萬畝生物質能源林、唐王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沙漠公園將在這里組成一派自然、和諧的沙漠綠洲多樣景觀。沙漠、胡楊,戈壁、綠洲,河流、草地,鹽堿地及各種動植物構成的獨特生態環境,將成為刀郎之鄉沙漠旅游的一條黃金線路。
【二】
當葉爾羌河繼續北去與提孜那甫河下游交匯在麥蓋提這塊梭子形的綠洲時,就逐漸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刀郎”的新開發群落。就在這葉爾羌河兩岸,有廣袤的草地荒原和繁盛的原始胡楊林,還有在這片瀚海綠洲之中繁衍生息的刀郎人和他們的文化。如今,“刀郎文明”“刀郎文化”“刀郎藝術”“刀郎風格”等詞匯已成了時尚用語。
關于“刀郎”之由來莫衷一是。或曰“刀郎”是地名,或曰“刀郎”是人名,但從相關資料考證和民間實際調查出發,最客觀的說法是:“刀郎”是一種居住方式,指這里一堆、那里一堆在地理上的分布。葉爾羌河流域為刀郎人提供了牧業發展的一片遼闊草地。因自古以來即為南疆商道,此地慢慢地就形成了商旅和當地人之間貿易的市集。此后幾百年中,在葉爾羌河流域相對閉塞的環境里,“刀郎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藝術,當然還有與眾不同的心理特征。
麥蓋提縣是“刀郎文化”的發祥地和“維吾爾樂舞之母”阿曼尼沙罕的故鄉,堪稱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藝術的一座寶庫和天然博物館。生活在這片熱土的刀郎人,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精神財富——麥蓋提縣有著“中國刀郎麥西萊甫之鄉”、“中國刀郎木卡姆之鄉”和“中國刀郎農民畫之鄉”的美譽,其中“刀郎麥西萊甫”和“刀郎木卡姆”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文化部評為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河洲遍沙棘,漠緣挺胡楊。鄉民繪農畫,歌舞詠刀郎。一曲木卡姆,驀然識南疆。這就是‘印象刀郎’——麥蓋提。”麥蓋提縣委書記文福來說。麥蓋提縣提出將“刀郎”打造成“世界級文化品牌”,把發展“刀郎文化”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規劃,在提升“刀郎文化”品牌,提高“刀郎文化”藝術品質等方面積極籌謀,使文化與其他產業發展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玉素因·亞亞,一個年過七旬的國寶級的人物,因能將刀郎木卡姆九個樂章完整演繹而被譽為“麥蓋提刀郎歌王”。在這位老者看來,“麥蓋提人與刀郎文化就如同一個人離不開水一樣,我們一天不唱就口渴,一天不跳就渾身沒勁兒。”而麥蓋提縣刀郎藝術團團長米熱姑麗說,“‘刀郎人’會說話就學唱歌,會走路就學跳舞,可以說‘刀郎文化’從我們一出生就深深印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
“刀郎麥西熱甫”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它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刀郎麥西熱甫”是千百年來“刀郎人”在狩獵和生產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反映了“刀郎人”狩獵時的粗獷豪放,是一種節奏深沉、動作剛勁的民間舞蹈,十分生動、準確地表現了“刀郎人”剛強、堅毅的性格和充滿必勝信念的樂觀主義精神。它不受環境條件、時間、參與人數的限制,種類繁多,內容極大豐富。
“刀郎木卡姆”是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源頭之一,由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獨他爾等樂器伴奏,為最具群眾性、最富于內涵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無價之寶。古老的刀郎木卡姆有著多層次的文化積淀,其中包括塔里木土著文化、漠北草原文化的回鶻文化和蒙古文化。在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的“融冰之旅”中,麥蓋提縣3 名刀郎木卡姆民間藝人所表演的維吾爾木卡姆,作為總理出訪日本所帶文化套餐的壓軸戲展現在日本觀眾面前。
“刀郎農民畫”是刀郎人極富生活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的優秀成果,是一種帶有原始形態的樸拙化繪畫藝術,是我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藝術魅力享譽國內外畫壇,并走入了全國農民畫的先進行列,引起了整個美術界的矚目。“刀郎農民畫”也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獲獎,其中一幅被巴黎國際藝術館收藏。
“刀郎文化繡”是刀郎人依托獨具特色的刀郎農民畫、沙漠、胡楊、湖泊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把傳統民族刺繡手法與蘇繡技藝相融合,創新培育的獨具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的刀郎民族刺繡品牌。2015年3 月20 日,麥蓋提繡娘努爾阿米娜·阿不力米提和古麗扎·色買提共同創作的刀郎繡《金色胡楊林》贈給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提升刀郎文化,提高刀郎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麥蓋提縣甚至出臺了若干紅頭文件,將部分民間藝人納入財政補貼范疇、免去義務工、評選命名縣級傳承人、在職業學校開設刀郎木卡姆藝術班和非遺項目接班人培訓班,并鼓勵刀郎民間藝人社團建設。
【三】
麥蓋提是古代三大文明(中原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的交融薈萃之地。古往今來,無數的中外商賈和傳教人士、探險家和旅行家,在麥蓋提留下了足跡。
還是那個斯文·赫定,他先后三次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均選擇從麥蓋提啟程。而在1899 年的第二次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探險后,他將“麥蓋提”這一地名帶出中國,載入世界著名的百科全書之中。此后,來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探險活動的科考團日益增多,麥蓋提縣因此而成為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探險活動的入口,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卡拉托格拉克也變成了名揚中外的“沙漠第一村”。
進入21 世紀,慕名前來麥蓋提旅游和考察的國內外旅行者和科學家絡繹不絕。麥蓋提縣旅游業以保護性開發原生態自然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以刀郎文化、沙漠探險、民俗風情為特色,建設刀郎文化園和沙漠大觀園,打出“刀郎之鄉、沙漠王國、瀚海綠洲、葉河玉帶”四大旅游品牌,形成多業態的旅游產業新格局,使麥蓋提成為新疆文化旅游重鎮,成為中西南亞重要旅游節點。
每年的4 月以及9 月初到11 月中旬,是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黃金季節。大漠無垠,赤日炎炎,銀沙刺眼,沙面溫度可高達70 ~ 80 攝氏度。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游人或能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幻景。這里春季風沙多,溫差大,夏季高溫、酷熱、干燥,冬季干冷。當地俗語稱“外出需帶三件寶:水壺、風鏡、大皮襖”。
耐寒、耐旱,抗鹽堿、抗風沙,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最令人稱道的植物莫過于胡楊。麥蓋提依托縣城東北70 萬畝胡楊林場,建設千年胡楊森林公園。保護性開發胡楊林景觀,建成具有觀光、休閑、科普、影視等功能的自然風景區。秋天無疑是胡楊最輝煌的季節,那金黃色的、金紅色的、金棕色的、金紫色的胡楊與湛藍的天空競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幅壯美的圖畫。胡楊成為古“絲綢之路”上最耀眼的一種存在。
“刀郎之鄉”、“旅游之城”、“紅棗之都”是麥蓋提的三張新名片。那么,麥蓋提又何以稱“紅棗之都”呢?麥蓋提靠近塔克拉瑪干沙漠,屬葉爾羌河、提孜那甫河沖積平原,西南有喀喇昆侖山阻擋,北面以天山為屏障,地形閉塞,受沙漠氣流影響較大。此地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降水量稀少,蒸發量極強,溫度的年日變幅大;年日照為2460~3151 小時,年平均氣溫10.9℃ ~13.1℃,年活動積溫4469℃ ~4914℃,平均降水量6.9~87mm,年蒸發量2017~2576mm,是紅棗等耐干旱、耐瘠薄、喜光喜溫經濟果林的最佳優生區,處于世界六大適合種植果樹的區域。
麥蓋提縣紅棗果實大、含糖量高,風味好、口感好、色澤好。棗園則分布在希依提墩鄉、央塔克鄉、吐曼塔勒鄉、尕孜庫勒鄉、克孜勒阿瓦提鄉、昂格特勒克鄉、庫爾瑪鄉等鄉鎮以及五一林場、園藝場。主栽品種為灰棗、駿棗和冬棗,克孜勒阿瓦提鄉還建立了百種紅棗園。
麥蓋提縣確立了“以紅棗為主、核桃為輔”的特色林果業發展方向,唱“特色”戲,念“綠色”經,并按照“上規模、抓管理、樹品牌、增效益”的思路,積極推進紅棗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如今,全縣林果業總面積達到78.5 萬畝,其中紅棗56 萬畝、掛果面積31.89 萬畝,成為全國紅棗面積最大的縣,“刀郎情”牌紅棗已成為各路商家的搶手貨。紅棗種植面積和品質均居全疆前列,成就了麥蓋提縣名副其實的“紅棗之都”美譽。
麥蓋提縣林果業2014 年總面積達到81 萬畝,總產量為12.9 萬噸,以紅棗為主的林果業已成為刀郎人的“搖錢樹”。接下來,麥蓋提縣將會加大“刀郎”紅棗品牌的推廣力度,進一步提高全縣紅棗品質,徹底打響“刀郎”紅棗品牌,使紅棗“十畝戶、百畝園、千畝村、萬畝鄉”遍布全縣,讓56 萬畝紅棗都成為精品,讓廣大棗農從紅棗產業中充分受益。
作為典型的干旱大陸性氣候,麥蓋提縣全年熱量豐富,日照充足,氣溫年變幅和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1.8℃,無霜期達到214 天,非常適宜棉花、糧食、各類瓜菜、水果等農作物生長,素有“瀚海綠洲”的美稱。這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西甜瓜、紅棗、杏、核桃等各類優質農產品,其中“瀚海”牌棉花是全國的知名品牌,被譽為“羊中之王”的刀郎羊是麥蓋提的優良畜品種。除了紅棗,麥蓋提縣被譽為沙漠“黑珍珠”的野生蘑菇、野生大蕓、沙棘果、枸杞、紅花等地方特產亦享譽全國。
如今,“刀郎人”已然向四方旅人張開懷抱。
(范正利: 財經作家,本刊總編輯)
【自駕指南】麥蓋提縣位于喀什地區東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邊緣。南鄰葉城縣,西接莎車縣,北隔葉爾羌河與巴楚縣相望。東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與和田地區皮山縣相連。喬戈里峰海拔8611 米,高度僅次于珠穆朗瑪峰,但是其攀登難度遠遠高于珠穆朗瑪峰,喬戈里峰被稱為野蠻巨峰,其一直以攀登死亡率超過27% 的概率高居登山榜首。“喬戈里”,塔吉克語,意為“高大雄偉”。它是喀喇昆侖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國外又稱K2 峰。喬戈里峰是國際登山界公認的攀登難度較大的山峰之一。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