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網訊當前,中小學校、幼兒園新學期已經陸續開學,不少學生會選擇搭乘校車上下學,校車安全則成為學生交通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而近期以來一些地區因校車引發的慘痛教訓讓各級管理部門如履薄冰,尤以農村地區突出,“黑校車”更是屢打不絕,屢查不止,事故頻發,家長頭痛,校方無奈,相關部門也面臨著執法尷尬。
究其原因,一是從需求的角度來看,生源多,接送車輛供應不足。由于接送學生時間相對集中,幾乎是“一車拖”,從而嚴重造成超員,必然滋生安全隱患。二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當前鄉村使用校車接送學生的主要以民辦學校和幼兒園居多,安全意識淡薄,一味為了節省成本,有的病車上路。認為學生、幼兒身體小,所占空間小,多裝些只超了員,不會出大問題。三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少數學校和幼兒園認為只要將學生、幼兒送出校門、園門就沒有責任,而對校車、幼兒接送車超員、超速等現象置若罔聞。對于農用三輪車、摩托三輪車、無牌無證等接送學生車輛,經常與交管、農機部門執法人員躲貓貓,無形中助長了“黑校車”行為。另外,學校財力有限,對于新校車,買不起,也養不起。但事實上一旦發生事故,學校仍難逃其責。
孩子的安全事關一個家庭,家庭的安危又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穩定。加強校車安全管理,不讓“黑校車”有空擋可鉆,不讓一幕幕慘痛教訓警醒世人,需要政府部門積極作為,綜合治理,齊抓共管,標本兼治。
“黑校車”問題同樣需要地方政府牽頭、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來解決。一方面,根據“黑校車”出現的時間、地域等規律特點,各部門聯合執法有針對性地專項布控查處。另一方面,對非法接送學生拼裝車輛、報廢車輛要依法予以取締,強制解體報廢。對“黑校車”駕駛人要進行面對面警示教育,下達禁止接送學生告知書,責令立即停止接送學生。對不聽勸助繼續載運學生的”黑校車”駕駛人,要依據校車管理條例嚴肅處理,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政府有關部門要以日常的“五進”宣傳教育作為工作抓手,積極開展社會面和校園內的交通安全宣傳。一方面,要深入工廠企業、街道集鎮、村居社區,以懸掛宣傳標語、發放交通安全宣傳手冊(宣傳單)、陳設交通事故宣傳展板等,使村民知曉搭乘“黑校車”發生交通事故帶給家庭的嚴重危害。另一方面,深入轄區每所學校,組織對老師、學生、正規接送車駕駛人進行交通安全授課,組織觀看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光盤等,培養學生自覺抵制“黑校車”的安全防護意識,通過“小手拉大手”,引起家長的關注和防范,從源頭上扼制“黑校車”的生存空間。
改善和加強農村道路建設也是一條可行的舉措。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規劃和實施農村路網建設,積極改善農村道路設施。有條件的鄉鎮要建設符合校車通行標準要求的中心道路,實現村村相通。條件暫不具備的,可以在現有道路的基礎上進行拓寬改造,使路寬度滿足校車通行要求。條件困難沒有資金對道路進行大規模改造的,可以在現有道路兩旁增設置若干車輛臨時交會點,以解決車輛交會問題。還要加強臨水、陡坡、急彎等危險路段的整治,完善安全保障設施。
校車的購置和運行都需要資金保障,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就難以保障校車的質量和安全運行。要保障校車服務市場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還要積極鼓勵社會資金進入,建立多渠道籌措校車經費的機制,并通過財政資助、稅收優惠、鼓勵社會捐贈等方式,支持校車服務。政府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學生數量和分布狀況等因素,依法制定、調整學校設置規劃,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或者在寄宿制學校入學,通過均衡教育資源,減少舍近求遠的擇校現象,減少學生上下學的交通風險。
在專用校車進農村面臨諸多瓶頸制約、不能滿足農村學生安全出行的情況下,基層黨委政府要從實際出發,積極開展調研,根據轄區學生接送車行駛的路線,全面排摸家住農村邊遠地點的學生人數及實際困難,分析現有接送站點設置的合理性,整合現有社會資源,出臺保障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過渡性的應急措施。一是對部分學校和幼兒園的自備載客汽車,符合安全條件的,可以發放過渡性的校車標牌,允許其從事校車業務。二是允許和鼓勵公交企業和道路客運企業提供臨時性校車服務,允許有條件個體客運經營戶提供校車服務。三是目前學生拼租的小型載客汽車,既加深了孩子們之間的感情,又最大化地利用了資源,還從客觀上填補了當前農村地區校車資源不足的空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以鄉鎮為單位,建議成立專門校車管理機構進行規范管理,在嚴格監管的情況下,允許其提供校車服務。允許普通小型客車從事校車服務,是對現行校車政策法規的突破,不僅涉及安全,而且涉及營運資格問題,需要相關部門調研,出臺政策。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問題,不是單純的校車問題,而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所有能最大限度降低學生出行風險的交通方式都值得推行。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部門敢于直面,實事求是,積極作為;必須堅持標本兼治,既要有長遠規劃,也要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應急之道。如此,農村學生的出行安全才能得到根本保障。(通訊員:王靜)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