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市場將養老服務納入政府采購體系、讓城市道路交通數據信息“動起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等高對接北京上海兩大科創中心……在昨天的省“兩會”分組討論會上,養老、交通、食品安全、城市建設、文化建設依舊是省政協委員們熱議點。
養老
建議建立覆蓋城鄉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
隨著老齡人口不斷增長,養老保障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致公黨安徽省委員會統計發現,目前,我省有60歲以上老人1200萬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約200萬人。
致公黨安徽省委員會介紹,我省40%的城市社區和90%的農村社區沒有建立規范化公益性養老服務中心,已建成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有限,不能做到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服務項目全覆蓋。
“養老需求個性化、差異化明顯,每個老人的年齡、職業、體質、興趣、習慣、收入水平等各不相同,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必然千差萬別。”致公黨安徽省委員會建議,要解決好當前我省上千萬人的養老問題,必須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重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我省養老服務業多層次、多樣化發展。
可以根據各地老齡人口分布和財力保障水平等因素,研究制定城鄉一體化的公共養老服務標準,服務標準要體現公平性、合理性,實行基本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讓不同地區的老齡群體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養老服務。
此外,建立覆蓋城鄉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也是一個好辦法。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老人的護理需求不斷增加。現行的養老保險標準,不足以支付護理費用。
據調查,目前農村養老院護理床位收費標準為2000-4000元,城市養老院護理床位收費標準為3000-5000元,而城市居民養老金每月僅100元左右,城鎮職工養老金每月3000元左右。養老護理尚未納入醫療報銷范圍,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享受不到護理服務。
這種情況下,要加快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護理保險費實行個人交納為主、政府補助為輔,將老年人護理問題納入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內,為老齡護理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借力市場將養老服務納入政府采購體系
一邊是養老機構的“大缺口”,另一邊卻是養老機構總體入住率低。民建安徽省委員會調研發現,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一人難求”現象并存,養老機構總體入住率僅為40%;民營養老機構營利情況不容樂觀。全省由社會資本管理營運的(含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占比不足28%。
在養老服務人員方面,多是進城務工人員和城鎮下崗、低保“4050”人員,僅能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務,醫療護理、精神關照等專業服務嚴重不足。服務人員地位低、待遇差,工作又臟又累,大中專畢業生不愿從事養老服務工作。全省僅有39.2%的養老機構依法獲得設立許可。
民建安徽省委員會建議要改變人們的養老觀念,形成一種新的社會養老觀。“比如,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借力市場,將養老服務納入政府采購體系,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提高服務效率。”
此外,為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促進養老服務市場健康發展,還需要進一步降低進入門檻,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服務業。“進一步推進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高養老機構抗風險能力。”
交通
建議盡快讓城市道路交通數據信息“動起來”
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城市機動車保有量持續上升,人、車、路的矛盾日益突出。我省已經在運用“互聯網+交通大數據”全面推進城市交通整治。
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員會提出,我省數據資源共享開放程度較低,尚未形成圍繞城市交通管理大數據多方參與格局。“與蘇州、杭州、深圳這些城市相比,高校、研究機構、互聯網公司、業內領先企業、設計單位對于我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參與程度較低,制約了大數據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應用中的更好發展。”
對此,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員會提出《應用大數據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能力》的建議,建議由省政府牽頭,盡快編制出臺《安徽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數據資源整合行動綱要》,明確主管部門,推動政府數據資產的統一管理、存儲、開放應用。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吸引多方參與。
同時,還要加強交通數據標準化建設。完善智能交通系統接口規范,定義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數據安全標準、保密標準、數據交換協議等技術規范,加強數據安全防范措施。
建議解決堵車應建立“路長制”分級管理
通過走訪各地調研,省政協委員楊增權提出了“路長制”的概念
楊增權解釋,解決城市道路交通問題最關鍵的是提高道路科學化管理水平,應該建立“路長制”,通過整合資源,對各級道路實行“一路一長”、分級管理、包干負責,最大程度地創造安全、有序、文明、暢通的交通環境。
楊增權今年還重點關心糧食問題。他提出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重點在于農副產品的加工。要實現產業興旺,可以利用糧油產業的優勢,就地加工農副產品,這樣,農民也可以就近就業,不需要背井離鄉出外打工。“過去我們要吃得飽,現在我們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安全、放心,人民的幸福感也會不斷提高。”
建議將軌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盡快引入新橋機場
如今,新橋機場已經成了合肥市民乃至安徽居民的重要出行點,但目前市民只能選擇乘坐機場大巴或者打出租車去機場,隨著合肥地鐵1號線以及2號線的開通,能不能將軌道交通延伸至新橋機場方便更多人出行?今年的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王陽就關注到這一問題。
根據統計,合肥新橋國際機2017年旅客吞吐量完成915萬人次,同比增長19.8%以上,2018年即將突破1000萬大關,成為區域性樞紐機場。
“建議加快推進合肥新橋國際機場軌道交通建設,將更為便捷的軌道交通延伸至機場,方便市民的出行。”王陽建議,省政府應統籌規劃將軌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盡快引入新橋機場,通過“零換乘、無縫隙”的交通方式,將新橋機場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更好地為全省對外開放服務。
合肥建設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全面等高對接上海科創中心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設立,標志著我省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是我省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
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員會認為,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需要明確自身定位與特色,合肥中心有別于北京、上海兩大科創中心。“合肥中心要體現獨特性,與其他科學中心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同時應全面等高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北京懷柔科學城,合縱連橫。”
“政策引領,筑巢引鳳,尊重人才,服務人才。在人才方面,要充分實施管理創新、體制創新與文化創新,吸引國際國內的高端人才來合肥工作,吸引優秀中青年留學人員歸國參建。”在建議中,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員會表示,真正凝聚人才的不僅僅是裝備與項目,而是責任感、使命感、歸屬感與價值感。
建議加大引才獎補力度、提供簽證居留便利、強化知識價值激勵、享受個稅優惠減免、開辟職稱綠色通道、創新編制崗位管理、優化生活配套服務、開展先進典型獎勵、特殊人才特殊辦理、加強協調推進落實。
此外,科學中心建設離不開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員會建議設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基金會。
基金會按照科研方向設立基金,接受社會各界的定向捐資,并根據需要投入到人才工程、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等領域。一些項目的研發過程中,可能產生和帶動一系列的相關研究,由于國家項目嚴格的審計制度,一些項目的延伸或者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會缺少資金支持,基金會針對這些研發提供相應的支持,可以有效避免不同項目之間資金差異較大的狀況。
文化建設
引導“老字號”與電商平臺對接
我省文化底蘊深厚,長期以來,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字號”企業,如古井、承慶堂、劉鴻盛、胡玉美、謝裕大等等。
今年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楊建軍就關注到“老字號”遇到的難題,首先就是經營不佳,他經過調研發現,我省近200家省“老字號”企業,整體上約2成企業發展較好,約4成企業出現虧損和門店減少現象,剩余的經營慘淡,有的已經淡出市場,如合肥“張順興號”這塊百年牌匾如今就埋沒在倉庫里。
此外,“老字號”還面臨著創新乏力、人才缺乏等問題。“擦亮‘老字號’招牌,對于推進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品質消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楊建軍建議,“老字號”價值在老,出路在新,首先要引導“老字號”試水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經營從傳統模式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從以產品經營為中心向以品牌經營為中心轉變。此外,還要摸清我省“老字號”家底,開展“老字號”普查工作,建立“老字號”信息庫,搶救瀕臨失傳或受到破壞的“老字號”工藝手藝。
“政府相關部門成立指導機構,加大對‘老字號’企業的引導和政策統籌力度,重點推進‘老字號’市場開拓、技術改造、融資上市、人才引進、品牌保護等。”不僅如此,他還建議,要引導和促進“老字號”與電商平臺對接,支持電商平臺設立“老字號”專區,推進“老字號”創新產品,發展網絡銷售。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