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英國的一個重要時刻。”英國路透社近日引述專家觀點,這樣形容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剛剛結束的訪華之行。而在英國路透社看來,在爭取中國投資的競賽中,英國已經有些落后。2018年剛至,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帶著國禮戰馬訪問中國,以誠意滿滿的“戰馬外交”提升中法關系。
不難看出,積極發展對華關系已成歐洲國家的“新時尚”。
“黃金成果”落地
短短三天,造訪三城,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上任之后的首次訪華之行,緊湊高效,再續中英“黃金時代”,收獲豐盛“黃金成果”。
美國彭博社稱,出發之前,特雷莎·梅曾表示,此次訪華將加強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如今看來,這一目標如愿實現。
在2月1日會見特雷莎·梅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英雙方應順應時代潮流,結合兩國各自發展階段和合作需求,賦予中英關系新的時代內涵,共同打造“黃金時代”增強版。
“英國‘脫歐’公投之后,英國政府更迭,中英關系如何發展懸而未決。此次特雷莎·梅訪華,一個重大成果就是進一步穩定和鞏固中英關系,并為‘黃金時代’賦予新的內涵。”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特雷莎·梅此次訪華與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一樣,對外釋放出明確信號,即面對保護主義上升的勢頭,中英將站在一起,共同推動全球化的健康發展。
在當前多股力量博弈激烈、世界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之下,中英就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堅定表態,意義不言而喻。
一些外媒認為,對于正在面臨“脫歐”攻堅戰的特雷莎·梅而言,一大挑戰是消除人們對英國“脫歐”造成該國不太穩定和不太具有吸引力的疑慮,中國正是英國“脫歐”之后一個重要的“黃金機遇”。
此次訪華,特雷莎·梅滿載經貿大單而歸。據路透社報道,特雷莎·梅訪華期間,英國和中國簽署了價值超過93億英鎊的訂單,將在英國各地創造2500多個就業崗位。對此,日本《讀賣新聞》稱,對于特雷莎·梅來說,中英關系的焦點在于經濟合作。
“事實上,雙方不僅僅是做生意。”崔洪建認為,和此前馬克龍訪華相似,最近歐洲國家領導人訪華,雙方都致力于一種更為宏觀、更具戰略性的雙邊關系。“大家簽的協議更多指向中歐雙方將通過強強聯手,開拓合作的市場和領域,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目光更為長遠。這是中國面對新形勢下中歐關系的一種積極調整,同樣是一個重要成果。”
中國魅力難擋
如今,想要加入中國“朋友圈”的歐洲國家不止英國。作為歐洲“三駕馬車”的另兩個大國,法、德也都不掩飾想和中國走近的迫切心情。1月初,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上任不到8個月后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將此稱為“頭等大事”。
更早之前,2017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之時,受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盛情迎接,兩人24小時內3次會面商談。德國之聲電臺網站直言,默克爾與來自北京的伙伴越走越近。
吸引歐洲國家的中國魅力不勝枚舉。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頗得歐洲國家青睞。
“毫無疑問,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和發展潛力是最好的,這對歐洲國家而言具有持續不斷的吸引力。”崔洪建指出,除了美國這一傳統合作伙伴之外,歐洲目前很難找到一個國家,如中國這樣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不僅可以在制造業、能源、科技等諸多領域提供豐富的合作機會,而且今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必將釋放更多利好,這讓歐洲國家非常看重,希望提前布局,爭取更多合作機遇。”
除了直接的經貿惠利,中國開放合作、擁抱世界的姿態,也讓歐洲國家在困擾于美國全球化腳步后撤的同時,不約而同地選擇“向東看”。
此次訪華期間,特雷莎·梅專門提到習近平主席2017年在世界經濟論壇的講話。在與美國分歧日益明顯的當下,歐洲國家顯然已經看清,在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堅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等方面,中歐立場相似,主張一致,中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歐洲意識到,憑借目前的發展勢頭,中國在未來多極化世界中必將占得一席之地。歐洲現在爭取發展對華關系,也是為其在之后的多極化世界中獲得一個更好的位置和更好的伙伴提前做準備。”崔洪建說。
比如,對于想在“脫歐”之后更具“全球性”的英國來說,法新社直言,中國就是其下一個關鍵性的合作伙伴。
良性競爭互利
當然,不可否認,歐洲國家目前在與中國走近的同時,仍然免不了一些雜音干擾。
近日,據德媒報道,德、法、意這3個歐盟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聯手,起草了一份法律草案提交歐盟,以加強對外資并購行為的審查和控制。有德國官員稱,這一行為的目標是“遏制中資收購熱潮”。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歐洲國家正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不斷崛起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正在打入歐洲市場,歐洲該如何在不求助于保護主義的情況下保護自己?
在此之前,俄羅斯《導報》也曾一語道破歐洲國家有些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歐洲需要中國來挽救全球氣候治理和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中國的領導地位可能被認為是對歐洲的挑戰。
“在產業結構、海外投資、地區影響力等方面,中國和歐洲國家的確存在競爭。這種競爭無法回避,并將隨著形勢的變化出現上升趨勢。”崔洪建說。
然而,競爭并非絕對的壞事。有時候,良性的競爭反而可能有利于促進共同合作與發展。事實上,無論是在發展經驗互鑒,還是國際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改革等方面,中歐的互補優勢和合作潛力不言自明。
“中歐之間應該積極對話,在明確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繼續鞏固和做大共同利益。”崔洪建指出,對于中國和歐洲國家來說,彼此都是值得借重的伙伴,中歐深化合作的重要性不減反增。
對于世界同樣如此。早在2017年美國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時,英國廣播公司就稱,中歐擁有重大的國際戰略共同立場,可能形成中歐牽頭的全球氣候治理新秩序。特雷莎·梅日前也表示,英國愿同中國密切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溝通協調。
“只要中歐關系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那么在當下世界格局變動的大背景下,沖突和動蕩就會少很多。因為中歐不只是深化雙邊關系,還會在世界其他地區合作,這將為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帶來好處。”崔洪建說。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