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男女性別平等,很多人會想起歐洲特別是北歐國家,因為它們在該領域起著帶頭示范作用。然而,它們邁出的步子遠比想象的大。隨著平權運動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當我們還在吐槽“男人該有男人樣”時,一些國家已經在著手推動主流社會打破傳統的性別男女二元對立。從法律、商業到教育、宗教,歐洲國家的相關新舉措在社會上反響熱烈,與此同時引發巨大爭議,有人贊揚社會平等得以推動,有人認為矯枉過正、流于“政治正確”。中國學者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現象和趨勢,是后現代社會對現代社會的一種“矯枉過正”。
“性別戰爭”,英國“瘋了”?
一年多前,一名英國 8歲小女孩因一段視頻成為網絡焦點。視頻中,在著名的樂購超市,她批評貨架上的T恤存在性別歧視:為什么男童的T恤上寫著“沙漠探險等著你”“英雄”,女孩的T恤上卻印著“美麗”“我覺得我美呆了”?“每個人都認為女孩就該漂亮,男孩就該大膽冒險”,這名小女孩不滿道。該視頻在Youtube上引來十多萬人點擊觀看。
好像是呼應這名小女孩的批評,去年9月,英國老牌的約翰·劉易斯百貨公司大幅整修童裝部,去掉男孩和女孩標簽,讓所有童裝走中性路線。但與那名8歲小女孩獲得廣泛贊揚不同,約翰·劉易斯百貨公司引發了爭議和論戰。一方面,一些家長和支持性別中立的團體支持該公司的做法,稱贊其推廣多元包容文化,打破“過時的規范”;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批評約翰·劉易斯屈服于“政治正確”,威脅要抵制它。“英國瘋了!”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寫道。
因童裝而引發的這場“性別戰爭”,反映出“非男則女”的傳統觀念正在發生變化。過去幾年,在英國主流媒體中,有關跨社群、跨性別認同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被討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那些超越傳統性別定義的人應受到尊重,與此同時,社會多個領域嘗試“去性別化”的改革。
近年,英國一些學校要求教職員工避免用“男孩”“女孩”稱呼學生,以免讓跨性別者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去年7月,倫敦的地鐵站開始使用“大家好”,而非傳統的“女士們、先生們”來問候乘客。在商業領域,位于倫敦市中心的高檔百貨公司塞爾弗里奇,早在2015年就推出“去性別零售空間”,將產品除去品牌標簽,不注明是男裝還是女裝。伴隨這股風潮的,還有中立性別廁所的興起。
類似現象獲得了一部分人肯定,他們認為,原先性別二元化下的制度和規范“有損其他群體尊嚴且千瘡百孔”。但也有人認為,“去性別化”會給社會帶來大問題,比如讓一小撮具不良動機者有更多機會作惡。批評者還常常用“政治正確”來抨擊相關舉措,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中性廁所時稱:廁所似乎也成了“政治正確”的一部分。
早前有報道稱,英國下一次人口普查,“非男則女”的性別問題將徹底消失。英國國家統計局后來表示,性別問題不會消失,只會換種問法,如果被調查者想回答“無性別”或不單純歸屬某種性別,可在補充欄處填寫。對此,英國《每日快報》稱,英國或將成為全球首個不要求被調查者透露性別的國家,“又一波政治正確的運動將席卷全社會”。
“成長在沒有性別的世界里”
英國發生的這些事,同樣在德國上演。今年1月,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學生會公布了一條轟動德國的消息:從今年夏季開始,該校開放4個“全性別廁所”。“將廁所只分為男廁和女廁,是不符合性別多樣化需求的”,學生會稱。
這次的“廁所去標簽化”是德國大學向性別平等和“去性別化”方向進發的一小步。德國人對此是怎么議論的呢?“這是在玩弄政治正確!是不是過不了多久,女性停車位也會被‘全性別停車位’替代?”“沒有任何必要的燒錢……要多蠢才能做出這種事?”
其實,比勒菲爾德大學設立的“全性別廁所”在德國不少地方已經存在。3年前,柏林市政府開始嘗試在全市各地設立這種廁所。不少媒體支持這種嘗試,認為同歧視少數群體現象的斗爭就從這里開始,廁所是反歧視的戰場。
在德國“去性別化”的嘗試中,2013年8月德國最高法院的一個判決是個里程碑事件——面對一名雙性人,法院決定:從當年11月以后,德國的新生兒出生證明上可以選擇“不確定性別”!此舉被譽為歐洲的法律革命。新法律也規定,民眾可選擇終身維持“不確定性別”。不過,德國護照還是要求持有人填上代表女性的“F”或代表男性的“M”。
許多德國人對這種“去性別化”表示擔心。柏林兩個孩子的媽媽斯戴范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的9歲兒子本尼最近出現了性別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更像女孩。她認為,學校和社會有很大責任,許多學校開設課程,誘導孩子對性別產生質疑,一位這是性別平等的體現。
實際上,“去性別化”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是熱門話題,且案例越來越多。瑞典著名服裝品牌H&M此前推出中性牛仔系列服裝,主打不分男女款皆可穿。瑞典“國民潮牌”Acne,“去性別化”的設計理念貫穿其全季服裝。除了專門為男性設計高跟鞋,Acne還曾大膽地在一季女裝廣告中啟用一名11歲男童模特,讓他身著粉紅色呢絨大衣,腳踩高跟鞋,手提女士皮包。
“去性別化”甚至蔓延到宗教領域。去年11月,瑞典最大基督教會敦促其神職人員從今年5月開始,在稱呼上帝時必須使用性別平等的語言,包括不再使用男性的“他”(he)及“主”(Lord),而是用更為中性的“神”(God)。
“成長在沒有性別的世界里。”以關注亞文化和邊緣群體聞名的媒體VICE,去年曾派記者前往瑞典,與一個反二元性別規范的家庭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這個家庭里,“奶爸”是一名非男非女的間性人,兩個孩子都是生理男性,好動但經常穿著裙子,喜歡粉色。其中一名孩子米卡被問及自己是男還是女,在屢次回避后,米卡小聲說還是希望用“hen”(中性人稱代詞,用來取代“han”(他)和“hon”(她),已被正式列入瑞典《國家百科全書》——編者注)稱呼自己。VICE的報道稱,在不強調性別規范的幼兒園,米卡過得很開心,但當升入小學時,米卡的奶爸需要為擇校費工夫,因其要確定老師的性別教育觀念符合自己的要求。
必然趨勢還是矯枉過正?
對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性別問題領域扮演先鋒角色的北歐國家來說,消除性別標簽正成為其對社會平等的一個最新闡釋方向。但對此不適應的人卻認為人們在性別問題上正經受著“壓迫”。
“西方正在經歷一個旅程:從離婚、單親父母到同性婚姻,曾經被視為劣勢或錯誤的行為已經轉化為某種人權。在這個過程中,同情轉變成了壓迫。”英國《泰晤士報》專欄作家梅拉妮·菲利普斯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事實上,性別不會遭遇危機,因為它本身就是不變的現實,但現在,在性別問題上有‘壓迫’。”
“歐洲‘去性別化’潮流已到了矯枉過正的程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德國社會學者馬塞爾不客氣地表示,一些人把“去性別化”當作真正的平等、自由,認為是歐洲價值觀的體現,甚至有人認為,作為“文明先驅”,歐洲應該引領“去性別化”革命。他認為,這是歐洲人“政治正確觀”導致的結果。
其實,在美國和加拿大,有同樣的現象發生。數天前,為讓國歌歌詞可以不分性別,加拿大參議院通過“國歌性別中立”法案,原有的“在你們所有兒子的指揮下”,改為“在我們所有人的指揮下”。去年底,美國紐約運輸部門要求地鐵及巴士司機在乘客廣播中,停止使用“女士”“先生”字眼,改為沒有性別指向的“乘客”“各位”等詞。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奈講席”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跟過去工業化時代效率的競爭不同,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歷了一系列分化,在物質基礎雄厚的條件下,效率不再是唯一選擇。所以,社會包容了這些個性化現象。歐洲經歷了中世紀、一戰二戰對婦女兒童的迫害,現在“去性別化”可以說是歐洲進入后現代社會后對現代化的反叛或者解構,也是全球化的一種反映。
王義桅認為,西方曾在一些跟性別有關的稱謂上糾結過,這些都是后現代社會對現代社會的一種矯枉過正。現在中國也在經歷類似過程,比如少子化、離婚率比較高等,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顯現這種趨勢。但現在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可以把“去性別化”等看成一種選擇,至于好不好、是否走偏了,不必匆忙下結論,畢竟從現代的角度看后現代的事,從中國的立場看歐洲,總歸有些不習慣。
馬塞爾則表示,現在歐洲內部因英國“脫歐”、難民問題而陷入各種危機之中,外部則面臨亞洲競爭,說到底,這股“去性別化”潮流是一些政治利益群體在推波助瀾,是一些人的激進舉動,未來可能會引發一場文化戰爭。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