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年底,陜西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7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約14萬公里,行政村通路率99%,高速公路達到5200公里。2000年至2016年,陜西交通運輸投入科技經費約1.45億元,開展科研項目638個,獲國家級科技獎4項,獲省部級科技獎144項,頒布地方標準30項。這么多科技成果中,盡管有些獲獎,有些形成了地方標準,但大多數成果沒有得到推廣應用,而是被束之高閣,深藏閨中人未識。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事出有因
陜西交通科技成果不在少數,為何轉化率低呢?結合具體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科研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沒有針對性。
從研究的必要性來看,部分科研項目的立項是必須的,但是立項后,項目組提交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針對性差,沒有結合地域或依托工程特點,且擬定的研究內容大而全,技術路線不清、預期目標不明確。
科研項目評審流于形式。
一個項目從立項到驗收至少要經過3次評審,即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驗收,部分重大項目還有研究大綱評審會。應該說,科研項目把關從制度設置上還是很完整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變味了、走調了。如在立項階段,本來希望專家能從必要性上把關,但部分專家因人情關系,怕得罪人,不敢“亮劍”,態度模棱兩可;在項目驗收階段,部分專家受項目組的“公關”
影響,更是沒有保持客觀公正原則,將項目成果水平無限制拔高。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被稱為“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既找不到突出的創新點,又沒有實用價值。
研究成果與實際結合性差。
盡管陜西省交通運輸廳每年新立的科研項目,要求工程應用類項目必須有依托工程,對軟科學類項目必須有管理單位(部門)參加,但由于工程進展較快,或管理對策時效性較強,導致研究進度與實際不合拍,工程完工了或時效性過了,成果還沒出來。
科技成果擁有單位與潛在應用單位信息不對稱。
由于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科技成果共享平臺,導致成果擁有單位找不到應用單位,而成果應用單位也找不到需要的成果。即使在某些平臺上發布了科技成果信息,但擁有成果的單位(人)找不到成果應用的人,需要成果的人找不到相應成果的擁有人。
通過“互聯網+”思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具體措施如下:
搭建“陜西省交通運輸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利用“互聯網+”在此平臺上將科技項目從立項到驗收的管理全過程都公開化,包括主要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成果及創新點、研究成果應用情況和專家評審情況等。這樣做,一方面避免重復研究,另一方面讓成果擁有單位與應用單位提供一個信息對稱平臺。
圍繞交通運輸中心工作,科研立項突出實用性。
交通運輸行業的科研項目,不同于國家基金項目或科技部、教育部的項目。國家基金項目側重于基礎研究,科技部、教育部的項目側重于理論或應用基礎研究,而交通運輸行業的項目一定要側重行業內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應用研究。基于此,科研項目在立項時要把握“三不立原則”:對純基礎性或理論性的科研項目不立、沒有依托工程的應用性的科研項目不立、沒有廳直主管業務單位(部門)參與的軟科學項目不立。
實施評審專家信譽制度,力求評審工作客觀公正。
對科研項目各階段評審的專家資格,科技管理部門要嚴格把關,實施評審專家信譽制度。如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要求聘請從事過相關研究工作且經驗豐富的專家。這樣的專家才能提出獨到的見解,讓項目組在以后的研究中少走或不走彎路。又如,在項目驗收(鑒定)
會中,要求至少有2 名是省外同行專家,且與項目組沒有利益關系。同時要求項目驗收(鑒定)委員會中如果沒有院士或大師級專家,原則上該項目成果水平就不能給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另外,將項目的研究報告、驗收(鑒定)委員會名單和驗收(鑒定)意見在科技成果共享平臺上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
加強科研人員工作考核,確保成效名副其實。
為了讓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與排名掛鉤,保證科研工作的公平性,也為了讓研究成果與依托工程項目緊密結合,要加強對科研人員工作的實效性考核。具體要求有:一是項目各階段的評審,由來自項目依托單位排名在前三位的技術人員匯報,但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參與人員必須參加,確保工程項目技術人員實際參與項目;二是項目的研究大綱,必須由工程項目的負責人參與制定,確保項目研究進度與工程進展合拍;三是不定期檢查項目研究內容在依托工程上的落地情況,確保項目研究成果能解決工程項目的實際難題。
開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設,制定地方標準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為了有效地將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更好地解決工程項目的技術難題,以及促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積極開展交通運輸科技示范工程。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將每年發布科技成果推廣名錄,鼓勵項目管理者在工程上應用這些成果。通過示范工程的引領,不僅能檢驗成果的實效,有效地促進工程建設理念、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升,更能通過成果的應用形成地方標準,克服科技成果在交通運輸的建設、養護和管理過程中推廣應用“無標準可依”的尷尬局面,理順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工作機制。
將科技成果推廣工作列入相關單位年度考核目標。
為了將優秀科技成果順利地推廣應用,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將科技成果推廣工作作為考核指標,寫進相關單位年度目標責任書。對成果擁有單位的要求是不僅在科技成果共享平臺上發布,而且要組織潛在應用單位進行成果宣貫;對成果應用單位明確每年推廣應用成果多少項,促使他們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去找科技成果。
總之,“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科技成果管理模式,可有效解決科研單位“閉門造車”、科研不切實際問題,同時可為成果擁有單位與應用單位架設信息對稱橋梁,為陜西省交通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重要作用。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