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2012年,11月15日,剛剛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外記者時說道。這五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們不僅要看平均數,更要看大多數,尤其不能忘記困難戶。扶貧工作,直接關系數千萬人民的福祉,關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
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
12月29日,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44天的習近平,就來到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開啟考察扶貧開發工作的序幕。
“我來的地方不多,但我想看到我們真正的山村,像老唐你們這樣的都怎么過日子?那你們平常都吃什么呢,那你吃點吧,哎呦,五谷豐登的感覺。”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指示,并提出十八洞模式要“可復制、可推廣”6字原則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的13字要求。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4335萬人,平均每年減少近1400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7%,2016年達到8452元,比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2.7個百分點。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人們知道,從脫貧路到致富路,需要一條條真正的寬闊公路修筑在自己的家鄉。在脫貧數字的背后,蘊藏著交通人的努力,是他們沖到了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在貧困地區,用造路工程構筑起脫貧攻堅的基石。
初秋時節,位于武陵山區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萬寨鄉伍家臺村,空氣中茶香沁人心脾,茶園里游客興趣正濃,村路上車輛絡繹不絕。
這是湖北交通收獲扶貧脫貧攻堅戰成效的一個縮影。如今,一條條村路,從無到有、從線到網,不斷在荊楚大地上延伸。靠路脫貧、因路而富,湖北貧困山區村民有了滿滿的幸福感。
通村通組公路,帶來了快捷出行,也帶來了思想的解放。“等靠要”的現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村民加入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行列。在鄂東大別山區,看著改造擴寬的村路,羅田神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永貴加大投資流轉土地力度,在村路旁擴建藥材大棚,帶領300余戶貧困戶一起種藥材,吸引100余戶貧困戶直接到公司基地就業。
如今,運輸6車原材料能節省萬余元費用,村民騎電動車到基地上班并率先脫貧致富。在鄂東南幕阜山區的崇陽縣銅鐘鄉大嶺村,萬畝櫻花、50多家農家樂出現在通村通組公路旁,2個月吸引12萬人次游客前來觀賞櫻花,收益超過500萬元。曾經偏僻的貧困村僅用2年時間就跨越了30年光景。
堅決打好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
每1億元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能直接創造近2000個就業崗位。湖北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給貧困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有了“位子”,貧困戶脫貧也有了票子、有了面子。從制訂交通扶貧方案、領導班子貧困地區分片包干、定期調研督辦等制度,到計劃項目和資金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選派優秀人員到貧困村掛職,一項項扎實有力的舉措既“輸血”、又“造血”,為貧困戶澆開了一朵朵致富花。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何光中說:“廣大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以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車、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為重點的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此舉打牢了產業脫貧基礎,5年來為全省411萬人脫貧增添了動力。”
像這樣的扶貧造路人在全國生根發芽,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在扶貧日論壇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交通運輸行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砥礪奮進,堅決打好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
他指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十二五”交通扶貧脫貧目標順利完成,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出行難”問題,貧困地區路網結構明顯改善、特色產業發展得到有力支撐、發展面貌切實改變。
而“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在政策上突出“四個優先”,在建設上重點抓“四條路”,在工作機制上突出“四個實”,著力在交通扶貧脫貧“精準”和“力度”方面實現更大突破。
交通人堅定的扶貧決心正是來自于中央領導的堅強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精準扶貧給老鄉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獲得感。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意味著絕對貧困在中國將成為歷史。農村貧困人口也同全國人民一樣,不愁吃、不愁穿,享受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等保障,逐漸過上小康生活!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