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建設的情況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市政協七屆二次常委會22日上午召開,就“重視農村公路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問題開展協商議政,約請副市長彭裕殿和相關市直部門開展協商議政。
彭裕殿稱贊說,調研報告和委員們的發言為進一步完善清遠市農村交通條件、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決策參考。市政府將加大建設力度,拿出今后幾年加大農村公路建設的方案,并成立領導小組。
委員建議:鄉村公路建設要打通“毛細血管”斷頭路
今年3-4月,市政協成立由副主席梁積福帶隊的專題調研組,對清遠鄉村公路建設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在協商議政中,委員們從產業配套、公路養護、精準扶貧、交通安全標識、融資渠道等多個方面提出建議。
市政協委員李東從產業配套角度發言,建議結合道路周圍的鎮村特色,建立大中小的零售市場、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吸引周邊過路客進來購買,同時也打造專業市場品牌。
“農村公路建設要打通鄉村‘毛細血管’斷頭路。”在協商議政會議上,市政協委員劉永生講述了自己在修建鄉村道路時遇到的困難,兩年前,他在老家清新山塘鎮協調修建一條村道,在和政府協調立項時卻發現,因為公路立項要在1公里以上,而這條斷頭路只有750米,三年過去了都無法立項。
市政協委員吳志輝則建議,農村道路建設要和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有限的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市委、市政府要建立有效協調機制,地方政府和交通、扶貧部門聯動,在精準扶貧攻堅階段,集中精力做好全市各貧困村的農村公路建設,統一向省里立項,早日爭取專項補助指標,設法解決一些地方配套資金難的問題。
梁積福:做好農村公路的建、管、養、運
調研組組長、市政協副主席梁積福從農村公路的建、管、養、運四方面提出建議,鄉村公路建設要突出重點,優先考慮資源路、旅游路、脫貧路,連接連片開發的土地、出產大宗農戶產品地區的資源路,連接景區景點、有鄉村自駕游或旅游大巴需求地區的旅游路,按中央要求集中精力在貧困村開展建設的脫貧路。對人口不多的自然村采取臨時措施。
針對普遍存在的重建輕養的情況,梁積福提出,要整合現有的公路交通資源,做好管理。要發揮好鎮和村的作用,特別是村一級的村民理事會,要發動群眾把道路養好管好。
“農村客運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梁積福認為,目前186個未通客運的行政村中,村民主要采取自行車、摩托車、拖拉機等交通工具,多數村莊平時的客運需求很小,但在學生上學、放學,墟日農民趕集時的客運需求量比較大,對此,他建議對學生接送等交通量不均勻的問題采取側重性安排調度,選用適應道路交通狀況及客運量少、靈活輕便的輕型車輛,對有個別出行要求、又沒有出行工具的,可以通過微公交提前預約,避免有客的時候沒車用,有車的時候沒客載的情況。
彭裕殿:市政府將加大建設力度
彭裕殿稱贊說,調研報告和委員們的發言為進一步完善清遠市農村交通條件、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對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和委員們的建議,彭裕殿給出了回應,他表示,清遠的公路密度目前是全省第一,但作為粵北山區市,目前全市公路建設的短板在于縣、鄉道建設。
彭裕殿說,近年來,市政府逐年加大了對鄉村公路的資金投入力度,但目前在資金籌集方面,特別是北部地區由于財政薄弱,面臨著融資困難等問題,市委、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改造力度,積極爭取省級政策的扶持,同時考慮采取多種措施籌集資金,如村民自籌或外出鄉賢捐助等方式。
彭裕殿表示,市政府將拿出今后幾年加大農村公路建設的方案,并成立領導小組;爭取省的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拓寬籌資渠道;同時加強對農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打造好立體交通大網絡。
市政協副主席肖文、陳建華、唐遠強、梁積福、鐘鴻輝、黃裕團、陳麗霞,黨組成員陳新,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農辦、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交通局、市農業局、市旅游局等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成員出席或列席本次會議。
聲音
市政協委員張彥斌:
加大對農村公路從業人員的培訓,專業的隊伍建設質量才有保證;質量監督制度要完善;另外要從科學的角度,道路管理的角度堅持做好監督。
市政協委員黃毓峰:
農村道路建設的領導機構要發揮好協調作用,統籌協調政府補助、村民籌資、鄉賢捐資等幾方面的資金來源。落實質量管理責任制,比如有些開礦山的村子,前面的道路很快就會被壓壞,按道理應該誰壓壞誰補償,關鍵要去落實責任人。
市政協委員方文棋:
由于沒有設立交通安全標識,農村公路上超限超載、超速行駛、亂掉頭、亂停車等現象嚴重,縮短了公路的使用壽命,對于農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要像重視“村村通公路”來重視農村交通旅游標識的設置,相關部門聯手促進農村路交通旅游標識的完善。
市政協委員侯長紅:
建議借鑒浙江金華、廣東惠州等地農村公路建設籌集資金的模式,清遠在拓寬融資渠道方面,積極用好中國人民銀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抵押補充貸款”(PSL)。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