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2009~2017年中國企業300強社會責任發展指數
【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主辦的“2017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暨首屆北京社會責任展”今天上午在京舉行,并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7)》。藍皮書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指數顯示,2017年中國企業300強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為37.4分,同比提高2.4分,整體處于起步者階段。2009年中國企業300強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為15.2分,整體處于旁觀者階段。2012年,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達到23.1分,整體從旁觀者階段進入起步者階段。2017年,中國企業300強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雖整體仍處于起步者階段,但九年來隨著政府部門、新聞媒體、行業協會以及企業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持續關注和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在我國不斷向縱深發展,持續改進。
超七成企業得分低于60分
有43家企業(占14.3%)的社會責任指數達五星級水平,處于卓越者階段;有44家企業(占14.7%)社會責任指數達到四星級水平,處于領先者階段;有39家企業(占13.0%)社會責任指數達到三星級,處于追趕者階段;社會責任指數為二星級水平、處于起步者階段的企業有44家(占14.7%);社會責任指數為一星級水平、處于旁觀者階段的企業數量最多,有130家(占43.3%),其中有10家企業(占3.3%)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為0,未主動披露任何社會責任相關信息。
國企領先于民企和外企
2017年,國企、民營和外資三類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差異化明顯,其中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最高(58.7分),民營企業其次(29.7分),外資企業最低(23.9分)。與2016年相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分別為2.6分、6.4分,而外資企業下降2.1分,且自2014年以來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顯示出在經濟社會復雜多變背景,我國企業在社會責任管理、社會責任實踐以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等方面整體改善和個體差異的特點。
圖說: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華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
在華外資企業社會責任指數差異較大
外資企業100強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顯示,2017年平均得分為23.9分,不同國家/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東亞地區的企業遠好于歐美地區的企業。其中,韓資企業得分最高(72.5分),達到四星級水平,處于領先者階段;日資企業(33.1分)、德國(20.6分),為二星級水平,處于起步者階段;美國(18.7分)、瑞士(17.5分)、英國(14.5分)、法國(11.0分)、其他國家(10.7分)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為一星級,處于旁觀者階段。
各項責任議題指數國企好于民企、外企
國企100強各項責任議題指數整體好于民企100強、外企100強,且三者差異化較為明顯;相對來說,國企傾向于披露依法經營和股東權益等方面數據,民企在社區關系、股東權益等信息披露相對突出;而外企更加注重對供應鏈管理和社區關系的信息披露。對比社會責任議題得分情況,國企100強各項社會責任議題指數得分整體上好于民企100強和外資100強,且三者之間差異較為明顯。
圖說:重點行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及發展階段
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指數差異較大
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選取了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101家中央企業,研究顯示,2017年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指數為51.7分,總體達到三星級水平,處于追趕者階段。具體而言,近三成中央企業(30家)得分大于80分,達到五星級水平,處于卓越者階段,其中華潤(集團)(96.8分)、中國華電(95.3分)、中國華能(92.5分)等七家企業得分超過90分,超五成中央企業(51家)低于60分,處于三星級及以下水平。
電力行業得分領先
重點行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選取了16個社會關注度高,對經濟、社會、環境影響較大的行業/領域進行重點分析。從行業得分來看,電力行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最高,為76.0分,達到四星級水平,處于領先者階段;家電行業、特種設備制造、銀行、汽車、石油石化5個行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得分在40-60分,達到三星級水平,處于追趕者階段;近年來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相對較差(6.5分),在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亟待加強。
前10位的國企均為五星級
前10位的國企均為五星級企業,前10位的民企僅有4家為五星級,而前10位的外企有8家為五星級,國企前10的社會責任平均得分(91.8分)要遠高于民企(81.4分)和外企(82.5分);從行業來看,國企前10位大多為能源、礦業類企業,而民企和外企多為ICT行業;從地域來看,國企主要集中在北京,民企集中在廣東、江浙一帶,而外企前10位以韓資4家,日資3家,其次為臺資2家,美資1家。(新民晚報 潘子璇)
附表:
本稿件純屬轉載。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