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國家衛健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衛生健康技術傳承與推廣應用辦公室主辦的中醫流派推廣傳承應用暨氣血療法研討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由衛生健康技術傳承項目辦公室副主任楊建波主持。山西鳴岐醫療集團作為氣血療法傳承推廣項目立項單位,山西鳴岐醫療集團首席專家、三晉中醫流派代表、氣血流派創始人、氣血療法創始人姚登貴,中醫氣血療法編委會主任委員姚朝輝等應邀出席。與會嘉賓齊聚一堂、暢所欲言,共同探討中醫流派推廣傳承的新路徑、新模式,并就中醫氣血療法的體系化建設、推廣傳承價值、推廣傳承目標與計劃等課題展開深度研討。
圖一:研討會合影
衛生健康技術傳承項目辦公室主任孫占敏代表主辦方致辭,并發表題為《中醫藥傳承對推廣全民健康的意義》的主題演講。孫占敏主任在致辭時充分肯定了中醫氣血療法在在治未病、疑難疾病治療和疾病康復中所體現出的重要價值,希望借助本次研討會的契機,讓這一優秀項目更好的推廣開來、傳承下去,服務更多的人民群眾。
圖二:衛生健康技術傳承項目辦公室主任孫占敏致辭
孫占敏主任說: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醫療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蘊含著豐富的養生智慧、健康理念及實踐方法,做好中醫藥推廣傳承工作,有助于傳承中醫藥的精華精髓,中醫氣血療法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與發展空間,希望在今后的傳承推廣中,能與時俱進,不斷與現代醫學科技相融合,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服務的需求。
圖三: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醫大師李佃貴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河北省中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李佃貴,于百忙之中錄制了發言視頻,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在發言中他強調:中醫的氣血理論在姚登貴先生的歸納整理、提高升級的完善下,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中醫流派,是中醫界的一件振奮人心的大好事,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中醫在新時期的歷史定位提供很有價值的參考。
研討會上,中醫氣血療法編委會主任委員姚朝輝,向與會專家做《中醫氣血療法的傳承推廣與臨床成果匯報》主題發言,分別從中醫氣血療法的歷史淵源、中醫氣血療法理論總結、中醫氣血療法臨床病案分享等層面,詳細闡述了中醫氣血療法的學術理論基礎、臨床應用成果和推廣傳承的價值呈現。
圖四:中醫氣血療法編委會主任委員姚朝輝
姚朝輝介紹說:氣血療法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推廣的意義不僅體現在中醫學實踐層面,更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哲學智慧與生命觀,其傳承推廣的目的,旨在通過傳承再次系統梳理氣血療法的學術思想、臨床特色及現代應用,積極與其他學術流派、醫療機構展開交流合作與學術創新,并實施臨床共建等工作,為臨床實踐、科研教學提供參考,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對中醫氣血療法的認知、信任與接受度。
圖五:嘉賓宋雨婷、趙文麟
全國衛生健康技術傳承推廣項目技術傳承人,國家首批名老中醫入室弟子,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宋雨婷,國家級名老中醫王文友先生學術繼承人,北京鼓樓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博士后趙文麟等兩位專家在討論環節一致認為,氣血療法作為傳統醫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其理論根基植根于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思維,精髓在于以動態視角把握疾病的傳變規律,通過調和氣血的“流動秩序”實現病勢截斷與整體修復。其理論體系融合了中醫的治未病智慧,并融匯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大道至簡”的精神內核,將傳統中醫的復雜理論簡單化,因而在慢性病、復雜性疾病治療中具有鮮明而又獨特優勢。
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高新分會會長常偉鋒在發言中指出,中醫氣血療法作為中醫藥領域的新質生產力,以其獨特的治療效果,實現了老百姓少花錢、康復快、愈后好的最佳診療目的,從而使其擁有了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中醫流派是中醫理論產生的土壤、發展的動力、傳承的途徑,也是中醫藥學“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典范體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精神符號之一,更是中醫藥學創新的驅動主軸之一。此次中醫流派推廣傳承應用暨氣血療法研討會的召開,是中醫氣血療法理論學術建設工作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重要活動,標志著氣血療法的傳承、推廣正走向更高層面、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氣血流派介紹】
“氣血學術流派”(簡稱“氣血流派”)由姚登貴先生創立,歷時60年,經過三代人的傳承、發展,已經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醫學術流派,并以其獨到的優勢、完善的理論體系不僅成為三晉中醫流派的重要代表,更成為當今中醫藥行業守正創新的優秀成果之一,在中醫醫學領域奠定了一定的學術地位,其獨特的診療手段被稱為“中醫氣血療法”。中醫氣血療法是依托氣血流派對各種急性疾病、老慢病、疑難重病、惡性腫瘤、婦科疾病、退行性疾病等疾病診療行為的統稱。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