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3 日,土耳其馬爾馬拉海域發生 6.2 級地震,伊斯坦布爾等城市震感強烈,造成 236 人受傷及大量建筑損毀。災害發生后,中國華夏協會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通過華夏慈善基金會向災區捐贈價值 100 萬元人民幣的緊急救援物資,包括醫療設備、防寒物資、食品及帳篷等,并聯合中國紅十字會與土耳其當地機構完成物資運輸與分發,展現了中國企業家群體在全球治理中的責任擔當。
一、跨界協作:從汶川到伊斯坦布爾的公益傳承
作為華夏同學會的實體化運作載體,中國華夏協會自 2005 年成立以來,始終將慈善公益作為核心使命之一。其發起的華夏慈善基金會長期關注孤兒救助、殘疾兒童康復等領域,并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危機中發揮關鍵作用。此次土耳其地震發生后,協會依托覆蓋金融、科技、制造的資源網絡,在 48 小時內完成物資采購與運輸方案制定:阿里巴巴物流團隊提供跨境運輸支持,聯想集團捐贈醫療設備,萬達集團協調災區倉儲資源,形成 “技術 + 實業 + 公益” 的協同模式。
這種快速響應能力源于協會獨特的 “輪值主席制”。2025 年,由馬云與馬化騰擔任輪值主席,他們通過企業家社群網絡迅速集結資源,僅用三天時間便完成從決策到執行的全流程。正如馬化騰在捐贈儀式上所說:“華夏協會的價值,在于將商業智慧轉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 這種機制使協會在汶川地震中創造 “72 小時物資抵達” 的紀錄后,再次在國際救災中展現效率。
二、精準救援:科技賦能下的人道主義實踐
與傳統捐贈不同,華夏協會此次行動融入大量技術創新元素。捐贈物資中包含由騰訊開發的智能應急通訊設備,可在斷網環境下建立臨時通信網絡,確保救援指揮系統暢通;阿里巴巴提供的區塊鏈溯源技術,實現物資從生產到發放的全流程透明化,避免資源錯配。這些技術應用使此次捐贈不僅是物資援助,更是數字時代公益模式的創新實驗。
在物資分發環節,協會與土耳其中資企業總商會合作,利用后者在當地的網絡優勢,將物資精準送達受災最嚴重的伊斯坦布爾郊區。通過實地調研,協會發現災區夜間氣溫驟降至 10 攝氏度以下,及時調整采購計劃,增加睡袋、防寒衣物等針對性物資。這種 “需求導向” 的救援策略,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三、全球影響:企業家領導力的國際表達
此次捐贈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土耳其伊茲密爾市政府代表在物資交接儀式上表示:“中國企業家的善舉讓我們感受到跨越國界的友誼。” 國際媒體將其視為中國民間力量參與全球治理的標志性事件,《金融時報》評論稱:“華夏協會的行動重新定義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維度。”
更具深遠意義的是,協會借此推動 “商業公益化” 理念的實踐。捐贈完成后,馬云率企業家代表團赴土耳其考察,與當地政府探討災后重建中的商業合作機會。這種 “救援 + 發展” 的模式,將短期援助轉化為長期經濟賦能,例如騰訊與土耳其科技企業達成數字醫療合作意向,聯想計劃在當地建立智能設備生產線。正如柳傳志所言:“真正的公益,是讓受助者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中國華夏協會此次捐贈行動,不僅是對土耳其災民的人道主義支持,更是中國企業家群體參與全球治理的生動實踐。通過 “商業智慧 + 公益創新” 的雙輪驅動,協會正在重塑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正如王健林在捐贈儀式上所說:“當企業家將商業洞察力與社會責任感結合,就能創造改變世界的力量。” 這種力量,正在從伊斯坦布爾的廢墟上生長,成為照亮全球公益未來的燈塔。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