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2025中國航運租賃創新聯盟大會在天津舉辦。本屆大會由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支持,交銀金租主辦。交通銀行首席專家、交銀金租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斌,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彩良出席并發表致辭,交銀金租黨委委員、副總裁、資深專家吳家駿出席活動。
本屆大會以“綠智融創 聚鏈共贏”為主題,來自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交銀金租、山東海洋集團、交通銀行天津市分行、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Asia Pacific Shipping、北京長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BIMCO、DNV、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等政府機構、航運產業上下游企業的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就創新航運租賃產品、深化產融協同、推動產業鏈融合發展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共同謀劃中國航運租賃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徐斌在致辭中表示,中國航運業在全球經濟波動與地緣挑戰中展現強勁韌性。作為全球航運金融市場的重要力量,中國航運租賃業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金融支撐作用持續強化,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二是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三是產融協同生態不斷完善,產業鏈融合深度拓展。當前,全球航運業正面臨深刻變革,突出表現為三大轉變。一是規則之變催生格局之變,EU ETS碳稅、IMO脫碳新規倒逼航運業全鏈重構;二是技術之變引發觀念之變,綠色燃料、智能船舶、數字口岸等重塑產業邏輯;三是風險之變激發管理之變,地緣沖突、貿易摩擦等對市場運力的擾動催生了風控的新需求。為積極應對這一系列挑戰,航運產業鏈各方應著力構建“三位一體”的發展新格局,以“綠色化、數智化”為“基”、以“金融創新協同”為“脈”,以“聚鏈共贏”為“核”,通過深化合作、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共同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全力推動中國航運租賃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李彩良在致辭中表示,東疆綜合保稅區作為唯一的國家租賃創新示范區,積極推動了一系列國內領先的租賃產業政策落地。2024年7月,四部委聯合天津市政府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在東疆建設綠色租賃高質量發展區,率先開展綠色租賃標準試點和示范應用,落地多個首創案例,在全國形成示范效應,打造了綠色租賃標準化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東疆樣本”。目前東疆累計完成2400余架飛機、1000艘國際航運船舶、80余座海工平臺以及若干批次工程機械等設備的跨境租賃業務,已成為國內跨境租賃資產、國內央企租賃資產、國內綠色租賃資產最為聚集的區域。希望與會各方以此次大會為起點,以智慧為楫,以合作為帆,共同繪制中國航運強國的“綠色海圖”。
大會還發布了新的中國航運租賃創新聯盟倡議書及聯盟2024年的創新成果,招銀金租、華夏金租、民生金租、浦銀金租、興業金租、蘇銀金租、農銀金租、中信金租、中銀金租、徽銀金租、長江金租等11家金融租賃公司,長久物流、華洋海事、廣交所、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天津中散、中遠海科等6家航運產業鏈機構及企業加入聯盟,航運租賃產業鏈協同網絡進一步擴大,標志著我國航運租賃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完善。
會上,交銀金租聯合招銀金租、興業金租、中信金租共同與山東海洋集團進行卡塔爾能源新造LNG 船項目簽約,該項目將有力支撐“一帶一路”能源運輸通道建設,深化國際能源合作。交銀金租還與Asia Pacific Shipping 進行LR2和MR型成品油輪租賃項目簽約,該合作將重點服務中越航運貿易往來,促進區域航運市場協同發展。
在主題分享環節,克拉克森研究中國區總經理、首席市場分析師幸月,BIMCO 亞太區總經理莊煒、上海船舶設計院創新中心主任楊博、上海航運保險協會秘書長顧珺、中遠海運科技數字航運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張南杰進行了主題分享,分別圍繞全球航運市場趨勢展望、BIMCO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和綠色低碳挑戰等關鍵標準條款、IMO MEPC 83新規與船型設計未來趨勢、航運保險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保障租賃安全發展、AI在船舶運營管理中的應用等主題進行演講,從航運市場、航運法律、船舶制造、航運保險及航運技術等維度進行了深度分析討論與展望。
在圓桌討論環節,交銀金租與來自BIMCO、華光海運、天津中散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大連海事大學、招銀金租、Watson Farley & Williams律師事務所的業內專家就中國制造、中資船東、中國運營的挑戰與機遇及航運租賃業“一帶一路”合規風險管理兩項主題開展交流分享。
作為中國航運租賃創新聯盟的發起方與核心成員,交銀金租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依托聯盟及大會平臺推動成員單位深化戰略合作,在綠色航運項目、國際標準對接、技術創新應用等領域形成強大發展合力,持續提升中國航運租賃業的全球影響力,向著建設世界一流航運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
(新媒體責編:zhangzhen)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