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青年學子深入基層、服務社會,在實踐中增長才干,近日,我校“存臺續韻”實踐團隊赴景德鎮市樂平市開展為期7天的古戲臺調研活動。團隊走訪8個鄉鎮、30余座古戲臺,通過實地調研、校園宣講、訪談非遺傳承人等形式,探索“中國古戲臺之鄉”的文化密碼,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圖1 “存臺續韻”實踐隊于南界首村合影
尋戲臺魅力,守文化根脈
針對樂平市“中國古戲臺之鄉”的特色,在6月24日至6月26日,實踐隊分別前往黎橋村、張杭村等多個村落。成員們用專業工具對古戲臺進行測繪,詳細記錄建筑結構和裝飾細節,深刻認識到守護戲臺資源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更好的保護古戲臺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圖2 景德鎮市樂平市廟前村古戲臺
通過與當地村民深入訪談,實踐隊了解到,每逢開譜或重要節日之時,村民各家各戶自發集資、捐款,對戲臺進行修繕、維護工作,并請贛劇戲班子上臺演出。古戲臺不僅是村民看戲的娛樂場所,更是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承載著鄉愁記憶與文化認同。
圖3 實踐隊在瑤沖村向村干部了解戲臺情況
進校園宣講,播文化新種
圖4 實踐隊向同學們宣傳樂平戲臺文化
6月27日至6月29日,踐隊深入當地中小學,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宣講活動。設計“畫戲臺”、“贛劇知識競賽”等互動環節,進行傳統文化知識教育,鼓勵孩子們為家鄉的古戲臺傳承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瓦埠中心小學,實踐隊向同學們展示贛劇戲曲文化,學生們爭相體驗,展現出了濃厚興趣。在與團隊成員溝通的過程中,有老師表示:“很多孩子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了贛劇的魅力,這種文化認同感是教科書給不了的。”
圖5 團隊成員在瓦埠中心小學展開贛劇知識宣講
此次宣講活動讓孩子們認識了家鄉的文化瑰寶,更通過互動體驗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中小學學生積極加入到古戲臺保護和贛劇傳承中來。
對話傳承人,舊戲煥新生
6月30日,實踐隊專程拜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樂平。陳老師向團隊成員介紹道:“傳統戲臺的藻井彩繪需要經過選材、拓樣、雕刻、貼金等12道工序,其技藝之復雜也是古戲臺傳承與保護面臨的重要困難之一。”在與傳承人的深度交流中,團隊成員切身感受到古戲臺營造技藝蘊含的工匠精神和美學價值。
圖6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向實踐隊成員介紹樂平古戲臺技藝
通過與陳老師交流,團隊成員認識到守護古戲臺就是守護歷史文化根脈,戲臺保護不僅要留住"技藝之形",更要傳承"文化之魂",要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這也正是本次活動的核心價值所在。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成果豐碩,團隊成員不僅在實踐中了解戲臺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在實踐中錘煉了艱苦奮斗、服務奉獻的意志品質,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愿意為古戲臺的保護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訊員:吳若歌 李建鵬 陳星宇)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