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資料圖片)
從江岜沙苗寨位于月亮山深處,山路崎嶇、隱蔽性強,這片土地曾經散發著低調、冷艷的氣質。貴廣高鐵開通后,在從江站下車,距離苗寨不過45分鐘的車程,這個神秘的村寨也開始出現從未有過的熱度。
盡管經過多年的旅游推廣,岜沙苗寨以“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的神秘形象被外界廣泛知曉。但是這還只能算是對于岜沙苗寨有了很粗淺的了解,今日本報記者就將帶你了解這個神秘的部落。
A
岜沙,意味“草木繁多”的地方
岜沙是侗語地名,在漢語里是“草木繁多的地方”。據悉,該苗族部落僅2000余人,分住在從江縣城南6公里處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個寨子里。寨子建在一處很陡峭的山坡之上,從山頂上一路延伸下來,村里的吊腳木樓散發著古老氣息,而屋頂多是用樹皮蓋成。行走在村寨里,有許多我們不認識的花草,還有著成片又高又大的芭蕉樹,時時聞得到清香的氣息。
據介紹,長槍和“護棍”是岜沙男人的標配。由于岜沙男人總是把長槍扛于肩上,因而成為了中國公安部特批持槍的——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當地男子常常身著黑色高腰衣、以及大褲管的青布褲,而腰間則挎刀以及繡花煙袋,長槍扛于肩上,火藥桶以及鐵砂壺系于腰間左側;此外,岜沙男人的發型為四周剃光,頂部頭發留長挽成一種特別的發髻,即稱為“護棍”。
寨里人多姓“滾”,不算小孩子,這里的每個男人都有一把槍。這樣算下來,全村應該有火藥槍約1000把左右。
崇拜樹和太陽,沿襲著樹葬習俗
游客小曹說,走在岜沙苗寨,總會想起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里面的白面無臉男的形象,因為這里的樹下都長住著一個故人的靈魂。
當地村民不信陰陽五行和風水,樹和太陽是他們信奉的神靈,并世代沿襲著樹葬的習俗。一進入寨門,你就會注意到村口的亭子里供奉著香火,據村里老人介紹,這里曾經生長著一棵千年香樟樹,是這寨子里的“樹神”。后來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岜沙人積極投工獻料,忍痛將這棵樹送進北京,這是岜沙絕無僅有的砍樹“行動”。為此,村民們在“樹神”所在之地建造了亭子來紀念。
對于岜沙人來說,成片的樹林是安睡的靈魂,也是生命的延續。“每當村子里有小孩子出生,父母便會為孩子種下一片樹林,并在這片樹林中選一棵成長最好的做為孩子的生命樹。”據介紹,村子里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那棵生命樹,并會時時來祭拜。當一個生命終結時,村民們便會齊力砍下這棵生命樹做為棺材,然后在下葬的地方再種下一棵樹,以此作為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存在而延續。所以,在岜沙沒有墳墓,更沒有清明節,只有成片成片的樹林,而每一棵樹下都可能安睡著一個靈魂。
據介紹,岜沙人對樹的崇拜,也是極為質樸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因而至今,岜沙人生活的月亮山依舊密林環繞,森林覆蓋率極高。
C
15歲舉辦成人禮,用鐮刀剃頭
在岜沙,每一個男孩子在15歲之前,都要挑選一個日子舉行成人禮。這天,男孩將邀約幾個年紀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鳥、下田捉泥鰍、到山澗摸魚,鳥打得越多,魚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將來會有出息。
隨后,房族中的本家“鬼師”為他剃頭,梳成“戶棍”,不過讓你意想不到的是,剃頭工具是村民們平日里用來割草的普通鐮刀。只見“鬼師”把鐮刀磨快,將孩子頭發沾濕,三下五除二之后,除了頭頂外,周圍已經光溜溜,然后鬼師會嫻熟地將頭頂的頭發挽起,盤成一個護棍。接著,父輩們會將自己親手制作或者祖上傳下來的土槍交給孩子背上,就標志著他的人生進入了獨立的階段。
D
蕩秋千是表達愛情的儀式
在這里,無論男女都能歌善舞,當男人們吹起蘆笙,女人們就會跳起歡快的蘆笙舞。此外,岜沙人還酷愛蕩秋千,他們會在森林深處的大樹丫上系上長長的草繩做成秋千。起蕩時,從高處坡上助跑,借助慣性拋向高處,高者可拋到四、五十米高,非常驚險。
蕩秋千不僅是他們的娛樂體育活動,也是男女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每年農歷六月,當地有個節日叫做“吃新節”,也是青年男女戀愛表白的契機。節日期間,姑娘們盛裝打扮,三五成群在林子里悠閑自得的蕩秋千。當小伙子們出現后,姑娘們把秋千蕩得老高,同時向下面的小伙子們頻送秋波。如果哪個男生被打動,就會跳上秋千一起蕩,蕩得高蕩得久說明最情投意合。記者 白萍
旅游小貼士:
交通:從江縣城距離岜沙車程僅6、7公里,乘坐出租車到岜沙費用約30元左右。對于乘坐貴廣高鐵的游客來說,在從江站下車后,先通過從貫一級路到達從江縣城,然后前往岜沙苗寨。
住宿:去岜沙時,可吃住在苗寨,也可自帶帳篷。住在苗寨,房屋大多是小木屋,比較有特色,環境也不錯。
美食:可以品嘗到地道的苗族特色飲食,包括酸湯魚、烤香豬、羊癟、牛癟、香茅草烤魚、涼拌羊(豬)血、油茶等。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