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熱鬧滲透到隴東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一條條寬闊平坦的農村公路,帶動了這片紅色熱土強勁的發展動力。
近年來,甘肅省慶陽市的交通發展實現了從量的突破到質的提升,一條條通往農村的平坦的瀝青路、水泥路翻越山川,把隴東大地的鄉村和城市連成發展的共同體。截至2016年年底,慶陽市1261個建制村全部通上了瀝青(水泥)路,提前實現建制村農村公路全覆蓋目標。
多渠道融資“村村通”
一大早,慶陽市環縣山城鄉王山口子村村民李茂海就在家門口坐上了發往縣城的班車,到縣城買完年貨,又坐班車回到家。李茂海說,通了班車,對于住在偏遠山村的鄉親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好事。
慶陽市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會處,農村地區多處于山區,公路建設點多線長,移動土方量大,加之筑路原材料都要外運,建設成本和難度都高于全省其他地區。
從2013年開始,慶陽市啟動實施交通扶貧攻堅大會戰。2013年,該市新建通村公路709公里,建制村通暢率為57.3%;2014年,該市新建通村公路1669公里,建制村通暢率為68.2%。
2015年,慶陽市交通扶貧攻堅大會戰再掀高潮,該市新建通村公路3173公里,建制村通暢率達到91.3%,其中,西峰、正寧、合水、慶城、華池5個縣(區)實現了“村村通”目標。2016年,該市新建通村公路1785公里,建制村通暢率達到100%。
在公路建設過程中,面對資金方面存在的困難,慶陽市積極探索構建“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多元融資”的新型交通投融資機制。該市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資金補助、項目資本金的同時,采取財政預算、項目整合、銀行貸款、地企合作共建、引導社會投資等多種渠道籌措建設資金,著力破解資金短缺難題。4年時間,慶陽市共爭取國家和省里兩級項目補助29億元,多渠道籌集資金22億元。
聘請沿線群眾監督工程質量
為了讓農村公路對得起群眾所盼,經得起歷史檢驗,慶陽市全面落實項目建設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質量終身責任追究制等五項制度,嚴把設計評審、招標投標、材料進場、工程技術、工程監理、社會監督等六道關口,層層把關,級級負責。
環縣環城鎮楊廟掌村是一個貧困村,能走上瀝青路是村里幾代人的期盼。2014年,環城至楊廟掌通村公路開工建設,楊廟掌村的村民程友賢被聘為工程質量監督員,全程監督道路建設的質量。“這條路牽著全村人的心,一定得保證道路質量,讓村民放心。”程友賢說。
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慶陽市采取交通部門監督檢查、專業機構技術檢測、監理人員現場旁站、鄉村干部全程跟蹤、村民代表義務監督的“五方監管”模式,全程督查可能出現的“質量不過關”問題,各縣(區)交通運輸局項目辦公室全體人員常駐工地,跟班管理,嚴把材料、設備、工藝關,瀝青、混凝土邊溝預制構件等主要材料都由項目辦和施工企業共同考察采購,監測人員跟蹤檢測。
各縣(區)也因地制宜,創出各有特色的工作亮點和成功經驗。慶城縣、鎮原縣、環縣等山區縣在路面結構設計上,將水泥路和瀝青路相結合,以建設水泥路為重點,對沿線產業多、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通行車輛頻次高的線路全部修建水泥路,對偏遠山區通行量小的山坡路段全部修建瀝青路,提高了道路的實用性和安全性;寧縣針對傳統設備拌料不均勻、配合比控制不準確等技術弊端,籌資購置了多臺國內先進的新型滑模式混凝土攤鋪機投入施工,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加快了建設速度;合水縣對所有開工項目建立了企業自檢、監理抽檢、質量機構復檢的三級監管體系,并聘請沿線群眾擔任義務監督員,參與關鍵環節的監督把關。
據統計,“十二五”期,慶陽市公路項目交工驗收合格率和竣工驗收優良率都達到了100%。
山里山外一路牽
環縣環城鎮楊廟掌村村支書郭振海說,公路修通后,楊廟掌村成為全縣“農民變牧民”試點村,村里從傳統的玉米等種植業改成養羊,現在全村共有山羊、綿羊6000多只,羊商可以直接上門收購,如今村里已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在華池縣,一條條瀝青(水泥)路從縣城蜿蜒至鄉村,串起了山里與山外的世界。57歲的城壕鄉香山塬村村民張耀國站在山頂的田埂上,指著2014年年底建成的悅樂鎮新堡村至城壕鄉城壕村通村公路告訴記者,這條水泥路連通兩個鄉鎮3個村,解決了1600多人的出行難題。
一條路,足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足以改變一個村莊的現狀。
如今,“出門就是路,抬腿就上車”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目前,慶陽市已形成了以班線客運為主、以小轎車定線客運和城鄉公交客運為輔的農村運輸體系。該市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建制村通班車率達到96%,農村運輸惠及全市228.8萬名農民群眾。
農村公路建設和通行條件的改善,也吸引了諸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來慶陽市投資發展,近年來,相繼涌現出以寧縣海升千畝現代化蘋果高科技示范園、鎮原中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慶城和合水設施化蔬菜基地等為代表的,以種植、養殖、加工等為特色的產業群體。從“此路不通”,到“村村通”,再到“戶戶通”,道路交通的飛速發展,讓各類生產要素流動,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匯集于隴東大地。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