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多處熱門景點都對共享單車的進入進行了限制。包括成都、杭州、深圳等地都嚴控共享單車進入景區內。
無獨有偶,近日,有媒體報道包括ofo、永安行在內的共享單車在二三線城市投放時受阻,受阻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未在當地城市管理部門備案。
共享單車作為一個新興的業態,在全國遍地開花是好事,但是其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也讓一些城市管理者們有所顧忌。如何讓共享單車這顆小苗長好、長壯,成為方便市民出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好幫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野蠻生長”非長久之計 有序發展才是正途
去年以來,共享單車成為新一輪互聯網創業投資的熱點。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街頭巷尾目光所及之處,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造成的視覺沖擊,讓你想逃都逃不開。小橙車、小黃車、小藍車、小綠車,有人調侃道,共享單車再發展下去,顏色都不夠用了。
據了解,在北京,共享單車運營商就有ofo、摩拜、小藍、永安行、酷騎、由你、海淀智享等七家。從公主墳到大望路,從清華園到十里河,處處都成了共享單車們廝殺的戰場。隨著資本的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戰爭也愈演愈烈。
回望過去幾年,互聯網創業領域,每次遇到風口,總會有一番“腥風血雨”。從O2O行業的“尸橫遍野”到外賣送餐行業的“巨頭通殺”,在“野蠻生長”之后總會有人死去,有人存活,但是,這樣的淘汰過程,實際上對社會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
嚴格來說,共享單車更像是“租賃經濟”,其“共享經濟”的身份在業內仍然存在著爭議。并且,共享單車還是屬于重資產的租賃行業,前期運營車輛的投入成為共享單車運營商運營成本的大頭。從行業規律來看,最后能夠存活下來的共享單車運營企業,至多兩三家,那么其他死掉的企業投入的大量單車怎么辦?誰來回收?誰來處理?還是就讓它們躺在街頭成為“行為藝術”?
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勢必會有“野蠻生長”的階段,但是縮短“野蠻生長”的階段,更快的進入有序發展的階段,其實我們能做的還很多。
讓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近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出臺了監管共享單車的征求意見稿。不僅對共享單車投放總量設定了上限,還對車輛技術門檻、停放規矩等都有相關的規定。
共享單車行業,涉及城市管理和廣泛的公共利益,政府在監管協調方面不能缺位。共享單車能不能在一個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能不能成為城市交通的重要一環,也體現著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藝術。
亂象頻出須治理 辦法總比問題多
為了解決城市人群出行“最后一公里”這個痛點,共享單車應運而生。然而,隨著共享單車走進大街小巷,又帶來了諸如占用行車道、亂停亂放、肆意破壞、占為己有、違規騎行等問題。乍看起來,仿佛又陷入了“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引發更多問題”的怪圈。實際上,共享單車引發的亂象,很多并不是新的問題,而是“舊病復發”。
占用人行道的共享單車大軍
曾幾何時,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也是遍布自行車。凡是回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紀錄片里,大群百姓或跨坐或手扶自行車在斑馬線前等待紅燈的鏡頭是必不可少的。隨著私家車和公共交通的飛速發展,當年騎車人在馬路上百舸爭流似的場景只能存在于人們的回憶之中。當年,自行車的失竊、被人拔走車座子鈴鐺皮的事情也是常常發生的。然而,當時對于自行車的管理是相對有序的,比如,存車處、停車棚這樣的設施隨處可見。然而,目前的交通設施,已經不是按照適合自行車騎行、存放來設計規劃的了。
存在問題就要想解決辦法。有人把這些問題全部歸結于“市民素質”,這未免有些偏頗。實際上,解決目前共享單車帶來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市民共同的努力。有問題不可怕,只要肯正視、肯解決,辦法總比問題多。
首先,政府管理不能失位。市場秩序的維護、騎行環境的優化、相關企業合法權益的維護以及騎行人行為約束都在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責之內。比如,根據城市具體情況設置共享單車總量上限,在城市規劃中加入對騎行友好的規劃,對故意破壞共享單車的行為依法嚴懲等等。
其次,共享單車運營企業也應該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不能“只管生,不管養”,好心辦了壞事。如何讓好事辦得更好,讓共享單車更好地服務大眾,減少負面觀感,企業其實有很多事可以做。比如像摩拜單車,利用技術手段和獎懲機制引導用戶到推薦停車點停放單車,解決亂停放問題;而ofo則采取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協作設立推薦停車點、停車牌的辦法來規范停車秩序。在故意破壞損壞單車方面,摩拜采取使用“非標件”,讓拆下的零件無法適配家用自行車的辦法,防止單車零件被拆卸;而ofo則拿起法律武器,追究破壞單車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再次,社會公眾也應自發自覺的愛護共享單車。對待故意破壞、私占等行為要敢于向有關部門反應舉報,對亂停亂放等不文明行為要敢于指出制止,盡到作為市民的責任。
我們的城市,是生活在這個城市里所有人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之中,本身就在共享著這個城市里的各種資源。共享單車這個行業本身也是在共享著城市提供的道路資源、用戶資源。共享單車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發展,把行業的發展放在一個“大共享”的生態環境中,才能更好地更有序健康地發展下去。(作者:孫博洋 沈光倩 楊僧宇)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