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輪補貼大戰結束后,共享出行領域進入理性時期。如今,在中國區“和解”的滴滴和Uber正往不同的方向前行。
3月26日,Uber正式退出東南亞市場,接手該業務的是當地最大的競爭對手Grab,而滴滴是Grab股東。從2016年Uber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以來,就一直在收縮戰線,轉而在原有基礎上做更多業務延伸。另一廂,滴滴在國際化的路上大步向前,今年更加深入巴西、日本等國家。
而共享出行的市場競爭依舊激烈,在中國市場,滴滴面臨美團、神州,以及各車企的競爭;在海外市場,隨著滴滴國際化加速,將繼續和Uber正面對抗。
同時,出行領域的巨頭需處理共享經濟面臨的普遍難題。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指出,共享經濟行業存三大痛點:其一是行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其二是商業模式不清晰,缺乏多元化盈利,能否從資本“輸血”中獨立出來成為共享企業發展的關鍵;其三是資源掌控能力不足,就目前看來,大部分共享經濟平臺對于資源的運營能力不足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多數共享經濟平臺資源配置能力有待增強。
因此,共享出行公司們也在積極地升級調整內部組織和外部戰略。
Uber的“冷靜”
此次Uber出售東南亞業務,并未公開交易價格。但是根據公開信息,Uber將獲得Grab27.5%的股份,其高管也將進入Grab董事會,同時,Uber在當地的外賣業務UberEats也有可能歸屬Grab。
這是Uber在亞洲退出的第二個市場,從2016年開始Uber就逐步退出了中國市場。其中,Uber中國大陸地區業務在2016年并入滴滴;在2017年2月,Uber也停止臺灣地區的服務,經營了四年的業務就此告一段落。
2017年Uber還退出了俄羅斯,將其業務轉給當地主要競爭對手Yandex,并獲得后者部分股權。
Uber收縮國際市場之心可見一斑。一位從事海外流量分發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將Uber和亞馬孫對比來看,亞馬遜的消費品流通本質上可以通過全球采購來降低成本,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物品都能夠通過亞馬遜的物流系統降低成本。但Uber不行,出行市場的特點就是,全球的出行運力無法互相調配,比如美國的運力過剩無法支持東南亞的運力不足。外來的“和尚”固然好念經,但是本地的團隊才能更低成本地念經,因此我們看到Uber只在歐美這種文化相近的地方相對容易站住腳,東南亞的文化和市場與歐美差異大,很難低成本地商業化。”
今年1月,Uber披露其2017年凈營收為75億美元,虧損45億美元。去年Uber的管理層也發生震蕩,Dara Khosrowshahi出任CEO,創始人Travis Kalanick辭職離去。按照新任CEO的計劃,拼車、專車、食品運輸、貨物運輸、自動駕駛汽車均是Uber的業務版圖,并且Uber有可能在2019年進行IPO。
目前來看,Uber的選擇甩掉虧損包袱,并專注拓展業務的多樣性,頗為“冷靜”地對應競爭。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滴滴資金充裕,有中國這樣的大本營,特別是背后有中國最頂級的兩家互聯網公司支持,滴滴肯定走的是高舉高打的策略。Uber不能采用滴滴這套玩法,畢竟美國資本市場相對更加理性,走基礎技術路線更能站穩腳跟。”
滴滴的“突進”
在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共享經濟助理分析師陳禮騰看來,2018年共享交通將呈現以下四大發展趨勢。趨勢一,網約車從追求用戶數量轉向追求服務質量;趨勢二,交通分享業務多元化;趨勢三,海外市場拓張加速;趨勢四,新興技術賦能在線出行。
其中,海外市場的擴張在滴滴身上尤為明顯。滴滴出行在今年2月的年會上就表示,滴滴在2018年的三個關鍵詞是內外兼修、多線布局、穩中求進,而內外兼修特別關鍵,“希望通過內功的優化打贏國內國外全球的戰役”。
1月4日,滴滴宣布收購巴西本地最大共享出行企業99,此次收購也是滴滴國際化戰略升級的關鍵一步。此前滴滴就已經對99進行投資,今年將其全盤收購,這也意味著滴滴將在巴西和Uber正面交手。據記者了解,新興市場巴西也是Uber運營的主要城市之一,其出行數據持續增長。尤其是在里約和圣保羅兩大城市,Uber用戶基數龐大。
一個月后的2月9日,滴滴和軟銀公司宣布計劃成立合資企業,進入日本出租車市場。按照滴滴方面的介紹,雙方將利用滴滴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搭建網約車平臺,提高日本出租車行業和司機的運營效率。今年內,滴滴平臺計劃在大阪、京都、福岡、東京等地區開始試運營。
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滴滴就對全球的出行企業進行投資。新加坡的Grab、印度的Ola、美國的Lyft背后均有來自滴滴的資本,滴滴也借此進入東南亞、印度、美國等主要的市場。目前,滴滴已經與全球七大出行企業建立伙伴關系。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Uber和Ola也有過商談,因此有可能在計劃將印度業務出售給Ola。隨著Uber的推出,滴滴正在占領更多的戰場。
但是在國際化過程中,滴滴也會和Uber遇到一樣的問題,即如何做好本地化。本地化中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低成本地進行運作,如果Uber已經進入當地市場,那么滴滴和Uber就不得不發生競爭。
在兩大出行巨頭繼續博弈之時,業內的一個疑問是在軟銀的協調下,Uber和滴滴是否會合并?近日,美團創始人王興在飯否上寫道:“聽說孫正義正在努力促進Uber和滴滴的全球合并。”
對于合并問題,前述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來看有合并的需求,總體來說他們之間的差異化沒有比較優勢,沒有比較優勢就是沒有很大的互補。不過這種合并從資本層面上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政策層面上也許有困難,比如美國的Uber出行數據,這個美國政府未必會讓滴滴占據大股東,特別是考慮最近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 |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