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倪院士已經79歲,還在為了中國自主可控的芯片與操作系統奔走呼吁。”在近日刷屏的《一段關于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一文中,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助手的梁寧寫道。
中興被罰事件喚醒了公眾對“中國芯”的關注,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助手的梁寧發表文章《一段關于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回憶了當年和倪光南等人一起研發芯片和操作系統的歷史,在朋友圈廣泛傳播。
倪光南,這位79歲的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領域的權威人物,又一次成為焦點。近日,他接受了尋找中國創客的采訪。
倪光南與中國芯、操作系統一共有兩段淵源。
1983年,倪光南放棄在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的優厚薪酬選擇回國,彼時中國正面臨發展第四代計算機缺乏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的支持的困境。在國外工作開闊了眼界的倪光南在這樣的背景下回國,他渴望做中國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統。
聯想
回國后,倪光南先加入中科院計算所公司(集團前身),擔任公司首任總工程師,后加入方舟公司。但這兩段經歷都以科學家、核心技術人員的離場而收尾。甚至,方舟計劃失敗后,倪光南本人向科技部“負荊請罪”。
力主政府部門桌面操作系統自主化
很多人認為Windows和Intel的壟斷無法打破,只能接受已有的游戲規則。甚至有芯片研發人員覺得,芯片的自主可控實現之日依然無法預期。更有人嘲笑倪光南想用舉國體制去和全球生態抗衡。
對于誤解,倪光南不急于辯解,面對非議,他也依然語氣平和,不急不緩。
事實上,倪光南深諳Wintel的走勢,云計算、移動互聯的影響以及網絡信息安全的需求發展。
他所提倡的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其實首先是在政府、大型企業范圍內,尤其是關涉到國家安全的部門,在辦公場景中實現桌面操作系統的國產化替代。
在他看來,政府部門實現桌面操作系統的自主化是完全可能的。并且,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技術已經不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在于,在使用中,讓生態豐富起來,從政府領域逐步推進到企業,最后進入更廣泛的領域。
攝 新京報記者 吳江
風和日麗時也要警惕安全風險
然而,替代壟斷絕非易事。
倪光南作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看來,去推行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義不容辭,就像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作為科學家,他要呼吁人們警惕那些尚未爆發的安全風險,未雨綢繆,哪怕在風和日麗時。
中國是網絡大國,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用戶和市場,蘋果近五分之一的收入的來自中國。如果沒有對禁售芯片這樣的大事件發生,可能整個IT界依然可以自豪于做最大的應用市場。
但從PC時代的Wintel壟斷,到移動端出現安卓、蘋果iOS,中國錯失了移動端操作系統迭代的重大機遇。
倪光南看來,芯片禁售事件不只是在供應鏈、核心技術上被卡脖子,潛在的更大風險在于網絡安全。
北理工大學網絡中心助理研究員,網絡信息安全專家謙恒就曾撰文詳細闡述了這種安全隱患,從技術上植入硬件木馬是可能的,即利用芯片的設計和生產改變芯片的運算邏輯,從而可以達到攻擊的目的。若有硬件木馬的存在,一旦觸發木馬生效的條件,其破壞性將是巨大的,會導致數據丟失、功能失效甚至系統癱瘓。
硬件木馬并非危言聳聽。
早在2018年年初,網絡安全研究人員就發現了英特爾、AMD和ARM架構的芯片當中存在“熔斷“(Meltdown)”和“幽靈(Spectre)”兩個安全漏洞。這些漏洞對筆記本電腦、臺式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服務器在內的硬件設備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能夠讓黑客盜取盜用其中的敏感數據信息。
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即便芯片已經被安裝到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但依然可以通過遠程控制的方法對芯片所在的終端進行控制。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秘書長曹冬的認可。
“就好像你們家在那兒,我有你們家鑰匙,只不過是我想不想去,去不去是我的事。遠程就可以控制”,曹冬說,手機丟了你著急,信息丟了你不知道。通過芯片后門可以獲取用戶信息,其實很容易設計一些機制在芯片上做手腳。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話倪光南
“芯片禁售事件給人的教育挺大,比我們講一百遍都有用”,倪光南穿梭在五道口的路上,這是他一天里難得的悠閑時光。
如今,他已經79歲,經歷聯想、方舟的波折后,他再也沒有實際加入到任何一家公司。2013年,倪光南發起成立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致力于推廣國產操作系統。
談“芯片自研”
資金不足,借用別人實驗室
尋找中國創客:你的助手梁寧寫的《一段關于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一文在網上廣泛傳播,現在回憶起來,聯想的那段經歷,芯片研發具體是什么情況?
倪光南:我們持續感受到芯片的重要性。
1980年代,中國在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上落后,早期能生產大型計算機的包括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中國是第五家。
第三代計算機的集成電路主要是單片、中小規模的,都還是國產的,但到了第四代超大規模計算機時,我們發現沒有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就做不下去了。
上世紀80年代,我們有的成果,比如漢子激光照排,包括聯想式漢卡,都是計算機的一個擴展功能,不是計算機主體。那時候我就覺得中國要做計算機,就一定要做芯片。
集成電路怎么做?企業很小,沒有那么多的投入。當時有一個909工程(編者注:1995年12月,中國電子工業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項目——“909”工程確定,其內容是建設一條8英寸、0.5微米技術起步、月加工2萬片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909”工程是國家發展微電子產業重點工程的簡稱,其主體為上海華虹集團。投資100億),但實際上比起國際發達國家的投入依然很小,有一部分投資還是企業投的。
尋找中國創客:資金投入不足,如何做芯片研發?
倪光南:當時在聯想時覺得,集成電路的設計可以做,設計投入不大,這是力所能及的。芯片的設計需要EDA軟件和一些測試設備,也很昂貴,因為我們跟一些客戶關系好,就到別人家的設計實驗室做設計,借用別人的工具。
當時為了節省費用,大半年左右,計算所孫祖希研究員帶著年輕人到新加坡CHARTER公司的設計實驗室做投片,就這樣用很少的錢做出漢卡的芯片。設計公司比較容易起步。后來中國也有成百上千設計公司,投入較小。目前我國在芯片設計上并不比國外落后很多。
在我離開聯想前,我們后來一共研發了5個ASIC(專用集成電路),用在漢卡、漢字打印機、微型機上,獲得了成功。嘗試從集成電路設計入門的思路走通了。很多企業在設計上都起來了,設計以人的智力為主,再加上一些工具,起步低。中國目前設計業發展不錯,跟國際上大體差不多。
中國第一款自主研制的萬兆網絡控制器通過科技成果鑒定 圖 視覺中國
談“被人利用”
就像刮風下雨,你碰到,躲不開
尋找中國創客:梁寧提到,你冒著一次次被人利用的風險,依然要推行自主可控。
倪光南:你碰到的這些,不是你想要或者你愿意的,就像刮風下雨,你碰到,躲不開。李德磊(方舟科技創辦人)不做高科技,炒房產,這是最初無法預料的。當年法治不完善,知識產權沒有股權,也就沒有話語權。現在的公司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都有股權,是在不斷進步。
尋找中國創客:國產操作系統的可替代需要迭代的窗口期,是不是錯失了移動端迭代的時機?
倪光南:Wintel已經壟斷了桌面操作系統,一般領域做國產替代是比較難,但涉及信息安全的國家政府層面辦公桌面的國產替代比較容易些。而移動端目前還沒有很理想的國產操作系統。
過去人們往往會注意終端硬件,對操作系統沒有認真研究,軟件不被重視。現在國家投入1400億做集成電路基金,但光是有芯片不夠,還要有軟件。硬件沒有軟件支撐是不行的。
當時蘋果推出iOS智能手機是2007年,安卓手機大約2009年才推出來,如果中國在蘋果手機一出來時,就立刻組織人搞移動操作系統,未必搞不出來,不至于現在被安卓、蘋果的操作系統所壟斷。
尋找中國創客:這個過程里有哪些經驗教訓?
倪光南:現在國家對操作系統的項目,支持千萬元就算大的,而且往往“撒胡椒面”,不符合操作系統發展規律。世界上就那么幾個主要的操作系統,中國能有幾家?操作系統高度壟斷,要么不支持,要么只支持一兩家,撒胡椒面支持方式不符合操作系統的發展規律。
尋找中國創客:你之前提到,操作系統國產化替換在2020年會有一個比較顯著的成果,現在看來可實現嗎?
倪光南:政府領域實現這個目標也不是不可能。一般領域要有很大生態支持才行。目前很多省、地方都在分散搞芯片。芯片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各自為戰可能產生分散、重復投入。
希望國家基金牽頭,民間資金參與,包括企業,共同來做,但要考慮產業布局自主可控。集成電路制造要做好國家層面頂層設計,不能遍地開花,否則會分散、重復建設。
圖 視覺中國
談“舉國體制”
只有政府沒企業也有問題
尋找中國創客:操作系統除了國家力量,企業可能做出來嗎?
華為
倪光南:中國企業整體還是有希望的。有8萬研發人員,還有BAT等也在加強知識產權儲備,加大研發投入。但單個來看,產業界沒有足夠和微軟、Intel、Oracle、蘋果相比肩的公司,企業相對弱時政府需要起作用,中國舉國體制也比較好做,用中國的資源和能力來做事情。政府不是帶領,而是幫助、聯合企業,可能事半功倍。
尋找中國創客:有人覺得,全球化市場的大規律下,舉國體制已經不適用了。
倪光南:并不是說舉國體制就是不按市場規律辦事,可以又有舉國體制又有市場競爭的好處,引入良性競爭。沒有舉國體制很難啟動。比如北斗,整合航天和網信領域,政府做有好處。但只有政府沒有企業也有問題。
尋找中國創客:你認為BAT有可能實現芯片的自主可控嗎?
倪光南:企業是創新主體,具體芯片、CPU還是靠企業。相信中國很多能干的企業,現在有足夠的錢,可以在基礎技術領域有所貢獻。人工智能芯片,也許BAT會做的很好。
尋找中國創客:有人評價你對自主可控的堅持有些唐吉訶德,你怎么看?
倪光南:沒做成事之前,可能都會被當成唐吉訶德。成功需要很長過程,急功近利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另外,不一定要自己成功,我做一段,人家接著做,不一定在乎自己有什么成果,要有這個心胸,超脫一些,不要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從大局看,一個企業不行還有更多企業出來,依托產業界發展是一定可以的。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