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一新的合肥城隍廟南大門。
看廟會、賞民俗、逛古玩城、淘小商品……提起城隍廟,就會勾起合肥人滿滿的回憶。這一條昔日的繁華街巷經過改造后,2016年1月1日再展新顏。開業一年多來,新城隍廟人氣如何?
環境改觀人氣不足,傳統街區亟待業態升級
11月21日下午3點,記者來到城隍廟南大門,但見白墻黛瓦、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改造后的合肥城隍廟徽派風格十足。走進街區內,路面干凈整潔,兩旁的門店煥然一新,二樓成排的餐飲店酒旗飄揚。
記者看到,雖然環境改善顏值大增,但是沿街的門店變化并不大,經營的商品仍然是服裝鞋帽、飾品、食品、百貨等日用小商品。 10元一條的圍巾、30元一條的褲子、50元一件的外套,低廉的小商品隨處可見。在一家圍巾店門前,赫然掛著“圍巾10元一條”的招牌,而就在不遠處,另一家圍巾店門前,同樣掛著“圍巾15元兩條”的招牌。
下午4點的街道上,游客并不多。在一家服裝店門前,生意冷清,店主正在拿著熨斗熨衣服。 “現在生意很差,一天流水只有幾百元,以前人氣旺的時候一天營業收入幾千元。 ”店主告訴記者,改造停業了一年多,不少老客戶都流失了,人氣還要慢慢恢復。
在老字號炒貨店陶永祥號門前,幾位顧客正在購買炒貨。前來選購炒貨的市民吳阿姨告訴記者,一直以為在改造,加上周邊在不斷修路,自己已經兩年多沒有來城隍廟了。
店主陶明亮告訴記者,店里生意大不如從前。 “以前高峰期顧客都要排起幾十米的長隊,每天營業額能達四五千元,現在顧客少多了,每天只有一兩千元收入。 ”陶明亮介紹,陶永祥炒貨店已經有近百年歷史,傳承了幾代人,城隍廟這家店也已經開了20多年,為了保持產品原汁原味,仍然沿襲著祖上傳下來的炒制工藝。
“產品還是原來的產品,不知道為什么客流就是上不來。 ”在陶明亮看來,老品種賣了幾十年,雖然有一幫忠實的老顧客,但是品種單一,不如網上的產品種類繁多,更吸引年輕人的口味。自己也曾想過增加些新品種,但是擔心影響品牌的純正度。
“城隍廟自2016年元旦廟前區域對外放行以來,人氣商氣不斷集聚,尤其趕上節假日常常人滿為患,但是日常的客流量仍然有待提高。”合肥城隍廟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恒介紹,今年首屆元宵文化節,城隍廟當日客流突破10萬人次,刷新城隍廟客流量新紀錄。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城隍廟總客流量達到40萬人次,其中中秋節當天客流量達到8萬人次。 吳恒介紹,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合肥個私經濟的發源地,城隍廟漸漸形成了以小商品批發為主的商業業態。然而時過境遷,隨著合肥城市功能的不斷變化,以及消費環境的變化,以小商品批發為主的商業業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按照規劃,新城隍廟的定位是打造成商旅文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特色街區,在新的消費形勢下,如何培育新業態,實現業態升級尤其重要。
產權不集中成整合障礙,業態轉型存在困難
晚上6點,華燈初上,位于城隍廟南門口的徽光閣漸漸熱鬧起來。
“以前徽光閣主要做小商品批發,賣些電纜線之類的五金電器,三樓是倉庫,我們盤下來后重新裝修改造,打算打造成商業綜合體。”運營方安徽匯時尚商業運營管理公司負責人王章介紹,改造后徽光閣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目前共入駐40多戶商家,入駐率
不足2/3。在徽光閣一樓,一家名為“香蜜媛”的旗袍店內,掛滿各色旗袍,清新婉約,與店外古雅的徽派建筑相得益彰。“本以為城隍廟環境優雅,正適合開家旗袍店。 ”店主魏芳是城隍廟新入駐的商家,眼下的生意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順利。
“目前商場人氣還不足,上個月銷售額只有兩三萬元。這間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店面,每個月要繳納近萬元租金,加上員工工資及設計手工費用,基本上不賺錢。 ”在魏芳看來,生意清淡,主要在于城隍廟街區的新業態還沒形成,難以形成特色市場。 “老的業態已經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但新業態還沒有形成。一兩家特色產品單打獨斗,形成不了集聚優勢。 ”
“在人們的印象中,城隍廟就是賣廉價商品的地方,我們想打造品牌店反而不容易。像這樣一件旗袍在商場售價可能要上萬元,我們售價2000多元,還顯得價格貴。 ”魏芳說。
硬件改造不難,難在業態培育。城隍廟特色街區現有資產面積5.5384萬平方米,2017年以來,合肥城隍廟建投公司共整合3.63萬平方米可招商資產面積,初步實現城隍廟街區內資產的可控、可管、可用,仍有一部分商戶守著原來的小生意。“制約城隍廟發展的最大障礙是產權不集中。在現有的物業中,有省屬資產,有市屬資產,區屬資產,還有很大一部分私人業主。產權主體復雜多元,整合難度大。 ”吳恒表示。 “很多店鋪經營了幾代人,他們習慣了原有的經營模式,往往缺乏轉型的動力。 ”吳恒說,當前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引導廣大經營戶按照歷史文化特色街區的定位,改造傳統業態,實現業態升級,打造城隍廟的新形象、新品牌。為了鼓勵經營戶轉變經營理念,企業先后組織經營戶到南京夫子廟等特色街區參觀學習,并通過扶植典型的辦法,帶動經營戶轉型,比如發展文創類產品。
新業態悄然興起,特色街區仍需培育市場
充滿懷舊感的留聲機,古色古香的中式擺件,個性化的歐式雕塑、壁畫……在城隍廟大世界的百居易家居飾品商行,各種個性十足的家居飾品琳瑯滿目,惹人流連。
“小商品利潤低,受網購沖擊大。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飾品需求量大增。 ”店主李斌告訴記者,2006年他便在城隍廟做禮品店,看準了商機便轉型做家居飾品。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從一家不足50平方米的禮品店,發展到1000多平方米的家居飾品商行。
“現在一些個性化、創意化的飾品很受歡迎,像這款留聲機價格幾千元,一個月能賣20多臺。我們不僅賣產品,還有設計師上門提供定制化服務,針對客人需求和房間布局量身定做家居飾品,現在每個月銷售額超過50萬元。 ”李斌說。
逛街累了,到魚療養生館里泡泡腳,享受熱帶魚親吻腳趾的愜意,再抽上幾口水果味的阿拉伯水煙提提神,別有一番滋味。
在徽光閣三樓,一家充滿異域風情的魚療養生館,吸引了不少顧客體驗。店主程龍瑞看好城隍廟的長期前景。他表示,城隍廟歷史悠久,充滿濃郁的市井氣息,相信隨著業態的不斷豐富,人氣會不斷上漲。
老的業態雖未退去,新的業態正在形成。 “新業態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著明年城隍廟二期改造工程陸續完成開放后,業態會不斷豐富,人氣還會有所回升。 ”吳恒介紹,城隍廟重點圍繞“文化、休閑、餐飲、購物”四大功能,打造具有濃郁皖風徽韻文化特色的商業街區。 “一方面,恢復傳統文化,突出城隍廟傳統文化特色,通過恢復節慶文化、民俗文化,集聚老字號品牌,重新吸人氣聚商氣;另一方面引入高端定位的商業業態和城市休閑業態,打造新型街區式購物體驗中心。真正把城隍廟打造成合肥城市文化的名片,讓城隍廟成為本地居民常來、外地游客必來的文化旅游場所。 ” “改造后的城隍廟環境明顯提升,但是市場培育還需要一個過程。 ”王章認為,當前在優化布局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加強對市場的培育,比如減少租金、整合商業業態,吸引更多高品質的商家入駐,形成品牌集聚效應。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