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校畢業生多元化就業需求與市場結構性錯配的挑戰,職享未來今日在西安發布“職業動態適配系統”,首次將人工智能與職業生命周期管理結合,實現從“崗位匹配”到“能力成長追蹤”的全鏈條服務升級。該系統上線首月,西安高校試點學員簽約率同比提升35%,職業轉型決策周期縮短60%。
一、三大創新破解就業困局
1、動態畫像2.0
整合校園行為數據(實驗報告、社團活動等)與市場崗位需求,生成動態能力圖譜。例如:
1)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因新媒體運營社團經歷,觸發“文化傳播+數字營銷”復合崗位推薦
2)機械工程學生課程設計中的3D建模作品,自動關聯智能制造企業技術崗
2、人崗共生算
突破傳統單向匹配模式,系統可預判企業未來3年技能需求,反向規劃學員學習路徑。與比亞迪合作數據顯示,提前6個月儲備新能源車工藝知識的學員,轉正率高出常規組42%。
3、風險預警機制
通過分析300萬條職業發展數據,建立離職傾向、技能貶值等12項預警模型。西北工業大學試點中,83%學員在畢業前完成關鍵技能補足。
二、校企共育“π型人才”
職享未來聯合西安交大、隆基綠能等本土企業與高校,推出“硬科技+軟實力”雙軌培養計劃,比如,硬核實驗室:模擬光伏電站運維、半導體封裝等12個真實場景;柔性能力池:嵌入“沖突調解沙盤”“跨界協作工作坊”等非技能課程。2025屆參與學員中,91%獲評企業“高潛質新生代員工”,起薪較市場平均水平高18%。
三、西部人才振興新范式
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建立的“數字絲路人才中心”,正成為職享未來布局西部的戰略支點:
向東輸送:為中歐班列供應鏈企業定向培養138名國際物流人才
向西扎根:與榆林能源集團共建實訓基地,破解“陜北籍畢業生返鄉就業難”
系統顯示,陜西籍學員留鄉就業意愿從2021年的31%躍升至2025年的67%。
四、未來展望
2025年,職享未來將啟動"根系計劃",在AI大模型與元宇宙技術驅動下,把鄭州模式復制到黃河流域20個城市。通過"學分銀行"打通校企課程互認,構建"技能樹+興趣云"的動態評價體系,讓農村學生的田間實踐、藝術生的策展經歷都能轉化為職業競爭力。
預計到2026年,該系統將推動河南高校非對口專業就業率提升40%,并為中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輸送5萬名"數字候鳥"——既能扎根縣域特色產業,又能駕馭全球產業鏈的復合型人才。正如李雨桐正在參與建設的智慧物流園,這里不僅是貨物的中轉站,更將成為新時代職業價值的孵化器。
(新媒體責編:wa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