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州這座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城市,有這樣一位平凡而又幸運的人物——黎偉。他用自己的堅持與奉獻,書寫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生命故事,在公益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為無數人帶來希望與溫暖。
黎偉與溫州的緣分深厚而綿長,在這里生活的十余年里,他的人生經歷豐富而多彩。早些年,他曾和朋友一起代理商用路由器,滿懷創業的熱情與憧憬。然而,由于朋友方面的種種原因,這份事業未能持續下去。面對挫折,黎偉沒有氣餒,而是迅速調整方向,投身到課后輔導班的經營中。在教育行業摸爬滾打的過程中,他深刻認識到自身學歷的不足。于是,在2020年,黎偉毅然在溫州參加了成人高考,通過不懈努力,于2023年順利從浙江中醫藥大學成人本科畢業。這一段求學經歷,不僅充實了他的知識儲備,更彰顯了他不斷進取、追求自我提升的精神。
除了在學業上的突破,黎偉在專業技能方面也成績斐然。他憑借自身的努力,考取了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三級婚姻家庭咨詢師資格證書。這兩本證書,不僅是他專業能力的有力證明,更成為他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重要武器。在工作之余,黎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通過網絡平臺、社區活動等多種渠道,積極為那些在心理和婚姻家庭方面遇到困擾的人們提供幫助。無論是面對情緒低落、內心迷茫的個體,還是深陷家庭矛盾、關系緊張的家庭,黎偉總是耐心傾聽,用溫暖的話語給予安慰,用專業的分析為他們撥開迷霧,指引方向。他深知,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心理問題和婚姻家庭矛盾日益突出,而自己的每一次付出,都有可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這種對他人的關愛與責任感,讓他在公益服務的道路上始終堅定不移。
自2013年起,黎偉又踏上了另一條充滿愛與奉獻的道路——無償獻血。每一次走進獻血站,看著鮮紅的血液緩緩流入采血袋,他的心中都充滿了自豪與欣慰。在他看來,每一袋熱血都承載著生命的希望,都有可能成為挽救他人生命的關鍵。多年來,無論工作多么繁忙,生活遇到多少困難,他從未間斷過獻血。他用自己的熱血,為無數素不相識的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成為了生命接力賽中一位堅定的傳遞者。
2016年,黎偉做出了一個更加偉大而意義深遠的決定——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他深知,對于那些患有血液病、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的患者來說,造血干細胞的捐獻是他們重生的唯一希望。從加入骨髓庫的那一刻起,他就默默等待著與患者配型成功的那一天,時刻準備著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點亮生命的曙光。然而,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一次獻血過程中,他親眼目睹了身邊一位暈血癥患者突然暈倒在自己面前。那驚險的一幕,如同一把重錘,狠狠地撞擊著他的心靈,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從那以后,他對針頭產生了極度的恐懼,甚至不敢直視抽血的場景。每次看到針頭,他都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位暈血癥患者暈倒時的畫面。但即使面對這樣的心理障礙,黎偉內心的善良與責任感從未動搖。
2024年4月的一天,黎偉接到了溫州市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喂,是黎偉同志嗎?”電話那頭傳來工作人員親切的聲音。“是,是我,有什么事嗎?”黎偉疑惑地問道。“你在2016年留取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現在與一位患者初篩配對成功,你現在的意愿如何?”聽到這個消息,黎偉既意外又興奮,他沒有絲毫猶豫,連忙表示:“愿意,我愿意!”
回家后,黎偉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正在備孕的妻子。他深情地對妻子說:“親愛的,我最近做了個可能影響我們小家計劃的決定——我的造血干細胞和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想象一下,此刻有個人正躺在病床上,等待這份‘生命火種’延續希望,而我的血液或許就是他活下去的唯一機會。雖然暫時停下備孕讓我有些忐忑,但比起新生命的降臨,能先托住另一個正在消逝的生命,這份跨越血緣的‘生命接力’,我想和你一起完成。等他重獲新生,我們再安心迎接屬于我們的小天使,好嗎?”妻子雖然對備孕計劃的擱置有些許難過,但她深知丈夫決定的意義重大,依然默默支持著他。
隨后,黎偉進一步與市紅會溝通,進行了高分辨配型試驗,并順利獲得成功。兩周后,他在溫醫大附一院進行了全面的體檢。體檢過程中,他對針頭的極度恐懼讓他滿頭大汗,甚至出現頭暈的癥狀。但為了能夠順利捐獻,他咬牙堅持。由于對針頭的恐懼,他的血壓檢查多次才恢復正常。然而,體檢結果顯示他的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偏高,不符合捐獻條件。之后,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每天服用一顆熊去氧膽酸。一周后復查,指標依然偏高。黎偉心想,會不會是自己對藥物有耐藥性呢?于是,他私自加大藥量,一天吃三顆。這次檢查結果終于正常了。但市紅會工作人員在了解到他私自加大藥量后,特別生氣,并不建議他這么做。之后的體檢,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依然偏高,再次不符合捐獻條件。這時的黎偉陷入了迷茫,他多么希望能夠順利捐獻,為患者送去生的希望。紅會工作人員與相關醫生溝通后,決定對黎偉進行更深入的檢查。最終發現,原來他總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偏高是先天性的,并不影響正常的捐獻。這一結果讓黎偉喜出望外,他終于可以繼續為這場生命接力做好準備。
2024年10月28日早上,一切準備妥當,黎偉在紅會工作人員以及妻子的陪同下,正式入院打動員劑,為開始采集造血干細胞做準備。11月1日,正式采集工作開始。整個采集過程非常順利,持續時間約三個半小時。在采集過程中,當聽見工作人員說因為體重相差可能一次采集不夠,第二天可能需要再次采集時,黎偉主動提出按照高于最高標準采集,他堅定地說:“有什么不適我自己會說,我希望能一次采集足夠,讓患者盡快得到治療。”最終,他成功采得造血干細胞懸液340毫升。此次受者是一位在北京就醫的患者。采集期間,黎偉收到了患者家人的感謝信。信中,患者家人訴說著得病時的痛苦與無助,以及得知骨髓配型成功并能夠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使其重獲新生時的喜悅與感恩。患者家人還表示,他們深受黎偉善舉的感動,已經帶領家人加入中華骨髓庫,希望能夠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黎偉也因此成為浙江第1115例、溫州第121例、甌海第16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今年4月,紅會在永嘉學院做入庫宣傳,需要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做分享。黎偉主動積極報名,他為學生們講述了自己從采樣入庫到等待配型,再到接到電話、完成捐獻的全流程,并分享了自己的親身體會。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捐獻造血干細胞,無損生命健康。這次分享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學生對造血干細胞捐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此后,黎偉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參加了溫州醫科大學、溫州肯恩大學、浙江安防學院、甌海衛健局、溫州科技館等眾多宣傳入庫活動。在活動中,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專業的心理知識,耐心解答同學們的疑問,消除大家的誤解和疑慮,成功帶動了許多人加入中華骨髓庫。然而,在多次宣傳活動中,黎偉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他注意到,入庫學生在捐獻環節受家人影響因素比較大。特別是在青年群體中,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認知不足、誤解較多,這導致他們的參與度不高。
大學城作為青年學子的聚集地,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較高的知識水平,無疑是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和招募的理想場所。而高校志愿者工作室在推動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黎偉深知這一點,由于妻子開網店忙不過來,他準備辭職幫妻子運營網店。同時,他計劃在茶山建立大學城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工作室。他希望通過這個工作室,進一步普及造血干細胞知識,消除同學們的誤解和疑慮,動員更多青年加入中華骨髓庫,為血液病患者帶來更多生命的希望。此外,這個工作室也將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推動校園公益文化的發展。黎偉將這些想法告訴紅會工作人員后,得到了他們的積極肯定和支持。
(新媒體責編:wa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