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學生創新團隊宣布其自主研發的 "交通信號燈智能運維管理系統 2.0 版本" 完成技術迭代,該系統融合 5G 物聯網與動態自適應算法,實現信號燈故障秒級預警與智能調度,為城市智慧交通治理提供了更高效的解決方案。這一成果標志著高校學子在交通智能化領域的創新實踐邁向新臺階。
隨著城市交通數字化轉型加速,傳統信號燈系統面臨設備老化監測難、異常狀態響應慢等挑戰。據市政部門統計,部分老舊城區信號燈故障平均處理時長超過 2 小時,嚴重影響道路通行效率。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團隊于 2024 年啟動系統升級計劃,針對 "多場景適應性、跨平臺兼容性、低功耗運行" 三大核心需求,構建了 "邊緣計算 + 云端協同" 的新一代技術框架。目前該系統已在上海浦東新區等多地啟動規模化試點應用。
研發歷程中,團隊歷經 18 個月技術攻關:2024 年第三季度完成多傳感器融合模塊開發,實現信號燈亮度、色彩、時序三維數據同步采集;2025 年第一季度引入深度學習動態模型,攻克隧道、高架橋等特殊場景的識別難題,復雜環境下檢測準確率提升至 96.3%;2025 年 6 月完成系統 2.0 版本部署,新增能耗監測與綠波帶智能優化功能,在試點區域使信號燈能耗降低 18%,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 25%。其創新的 "四維感知網絡"(圖像識別 + 電流監測 + 環境傳感 + GPS 時鐘同步)實現了從故障預警到運維策略優化的全鏈條智能化。
從應用價值看,該系統具備三大核心優勢:一是采用非侵入式部署方案,無需改造原有信號燈設備,成本較傳統方案降低 60%;二是集成 AI 預測性維護功能,可提前 72 小時預判設備潛在故障;三是開放數據接口,已與多地 "城市大腦" 平臺完成對接,為交通綜合治理提供實時數據支撐。某試點城市交警支隊反饋,系統投入使用后,信號燈故障導致的擁堵報警量下降 75%,運維人力成本節約 40%。
"這次技術升級不僅是算法的優化,更是治理理念的創新。" 團隊技術負責人王驥騁表示,下一階段將聚焦新能源汽車通行需求,開發車路協同專用模塊,計劃在長三角智慧城市群開展跨區域聯動測試,并推動系統向 "一帶一路" 沿線智慧城市輸出中國方案。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是學校 "新工科" 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成果,學生團隊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累計申請發明專利 5 項,培養出 12 名復合型技術人才。業內專家指出,這種 "高校創新 + 市政應用" 的產學研模式,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青年智慧樣本,將有力推動交通治理向精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