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國防郵電工會聯合舉辦的2017年中國技能大賽——第五屆全國郵政通信特有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在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開幕。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李國華與中國國防郵電工會主席楊軍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巡視員劉新昌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式。李國華、楊軍日、劉新昌分別致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康寧主持開幕式。
為大力支撐“寄遞翼”快速發展,引導廣大職工樹立“質量優先”的服務理念,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引導企業探索簡化作業流程、改進作業組織方法、優化生產流程,助力包裹快遞業務新增長極實現跨越式發展,本次競賽采用“跨專業、跨板塊”的組織方式,打破板塊間、上下環節間的業務壁壘,將郵務、速遞物流兩大業務板塊投遞崗位、內部處理分揀轉運崗位的一線生產人員全部納入參賽范圍,參賽人數達18.7萬人,為歷屆最多。本次競賽得到了人社部、中國國防郵電工會和國家郵政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被批準列為國家級二類職業技能競賽。
李國華首先代表集團公司黨組對競賽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本次競賽凸顯三個特點:一是強調問題導向,把有效破解生產經營難題、推進包裹快遞業務快速發展作為競賽出發點,找準影響企業投遞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關鍵問題,并將國家新頒布的《郵政普遍服務標準》融入競賽要求,不斷引導職工掌握新技能、練就新本領。二是注重技能創新,集團公司充分發揮大賽引領創新的作用,將競賽進一步打造成激發職工創新能力、創造活力的有效平臺,組織開展了全國范圍內的先進工作法征集評選活動。全國郵務、速遞物流兩大板塊共征集工作法534個,最終評選出72項優秀先進工作法,發現并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新型技能人才,有效推動了郵政企業生產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打造了中國郵政市場競爭新優勢。三是堅持全員練兵,將各代表隊培訓考試成績納入決賽團體成績,并通過省內推薦和集團公司隨機抽選產生了決賽選手,營造了人人學業務、個個練技能,全員練兵、全員提升的良好氛圍。李國華表示,希望通過競賽進一步展示出中國郵政基層職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精湛技能,希望通過競賽為技能人才搭建成長的快車道,激勵一線職工刻苦學習、奮發圖強、崗位成才。
楊軍日表示,本次大賽作為郵政職工崗位練兵、技術交流的一次盛會,恰逢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作為人社部批準的技能人才評價中央試點企業以來,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并取得豐碩成果的第10年,意義重大,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中國制造2025》,實施“人才強郵”戰略,持續推進郵政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始終高度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和工作方式,激發了廣大職工爭創一流的熱情,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國家級技能人才,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促進了中國特色郵政事業的健康發展。實踐證明,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是加快技能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重要方式及途徑,也是工會組織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工作原則的重要體現。他希望廣大郵政職工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責任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適應郵政事業發展的主力軍。
劉新昌說,當今世界,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長期以來圍繞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堅持實施大規模教育培訓,認真組織職業技能鑒定,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大力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在已成功舉辦的四屆全國郵政通信特有職業技能競賽中,有12名選手通過競賽榮獲“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有一大批優秀選手晉升了職業資格等級。本屆競賽在項目設置、組織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創新,競賽的參與人數、覆蓋面、影響力都再創新高,必將對服務中國郵政深入實施“一體兩翼”經營發展戰略、支撐郵政企業轉型發展、助推“寄遞翼”業務跨越式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本屆競賽決賽分設個人賽和團體賽項目,來自全國各地郵政、速遞物流企業的62支代表隊、310名選手于7月31日~8月2日在理論知識考試、接收開拆處理、攬投情景模擬、郵件裝卸車、投遞歸班處理、包裹分堆排道等項目中展開激烈比拼。
為在全系統掀起學習先進、提升技能的高潮,中國郵政網絡學院對決賽開幕式進行了視頻直播,中國郵政網和《中國郵政報》非官方微博“鵬博的家”對大賽進程進行了圖文直播,《中國郵政報》官方微信推出了“為全能王加油”投票活動,得到了賽場內外郵政職工的廣泛關注和熱烈響應,至8月1日17點,已有19.6萬人次參加了投票。大家還在微信平臺上熱情留言,為參賽選手加油助威,祝福選手們賽出好成績。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