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世界矚目的2018年全國兩會即將在北京拉開帷幕。同樣引人關注的,是上一年度兩會建議提案辦理情況如何,效果怎樣?
記者獲悉,國家郵政局去年共辦理全國兩會建議提案64件,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分別為31件和33件,內容涉及快遞綠色發展、快遞監管、郵政快遞設施建設、快遞車輛通行、末端服務、行業立法、基層監管機構建設等多個方面。
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局把2017年建議提案辦理作為貫穿全年常態化重點任務,強化督辦考核,加強溝通協調,做好復文公開,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了辦理工作。
高度負責 層層壓實責任
“各承辦部門在時間緊、要求高的情況下,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集中力量做好兩會建議提案辦理工作,不斷提高郵政管理水平。”國家郵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馬軍勝就做好2017年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先后3次作出批示,要求各司室高度重視,將其作為郵政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事關郵政工作全局的大事來抓。
建議提案辦理工作由此緊鑼密鼓地展開。國家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領導任組長的辦理建議提案工作組,第一時間召開交辦會,明確要求各承辦司室“一把手”對本部門承辦工作負總責,堅持講政治、講原則、講程序、保重點,堅持抓基礎、講方法、重效率、補短板。會后,各承辦司室迅速細化分解辦理任務,做到任務、責任、辦理要求、辦結時間“四個明確”,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分級負責制。
國家局修訂印發了建議提案辦理工作手冊,以兩級全程督辦、全過程控制、臺賬制度為核心,加強對辦理過程的工作指導。同時,加大對辦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將建議提案辦理情況繼續納入年終對單位及個人的考核,在各類評優中實行一票否決。
國家局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與代表委員辦理前溝通聯系,辦理中調研協商,辦理后交流反饋。各承辦司室緊密結合業務工作實際做好辦理工作通過主動聯系、在線調研、實地訪談、協商座談等形式,深入了解代表委員提出建議提案的背景、要求以及他們的實際想法,客觀全面地介紹郵政業發展進程及國家郵政局工作情況,爭取代表委員的理解和支持,并注意征求相關協辦單位的意見,做好協調工作。
通過各方積極努力和大力推動,國家郵政局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了2017年建議提案的辦理工作,順利實現辦理工作與業務工作“兩不誤、兩促進”的目標,受到代表委員一致肯定。
“國家郵政局對建議的處理非常到位,多次與我進行溝通了解,對我國快遞包裝體系的建設作出了很大努力。”全國人大代表李建華表示。
聚焦熱點 突出辦理實效
隨著郵政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快遞在社會經濟、百姓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凸顯,代表委員建議提案的數量不斷增加,且內容重心發生變化。
從數量上看,國家局承辦的建議提案數量從2010年的14件增長到2017年的64件,8年間承辦總量翻了兩番多。
從內容上看,2007~2010年,代表委員的建議主要圍繞普遍服務領域,基本關注郵政法修訂、普遍服務保障等內容。而自2014年起,快遞領域的建議提案數量成為最大板塊,且占比逐年提高,2017年占比達到78%。主要涉及快遞立法、快遞監管、發展環境、通行政策等多個方面。其中,快遞綠色發展成為關注焦點,2017年相關建議提案有28件,占比達44%。
在辦理過程中,國家局始終堅持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認真答復的基礎上,積極采納代表委員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辦理關于推行快遞綠色包裝促進快遞綠色發展的建議提案時,國家局結合代表委員訴求和行業工作實際,將建設“綠色郵政”,提高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列為年度重點工作和2017年郵政業更貼近民生7件實事之一,由局領導牽頭推進。
協調其他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快推動實施《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在多省份及品牌快遞企業開展快遞業綠色包裝應用試點和包裝回收試點,建設快遞業綠色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示范基地,成立中國快遞綠色包裝產業聯盟。
聯合共青團中央在北京郵電大學、江南大學等6所高校發起首屆“綠色快遞進高校”活動,指導開展“大手拉小手·綠色繞地球”系列宣傳活動,通過開設“綠色課堂”等形式,在中小學生中傳播綠色快遞理念。郵政業綠色健康發展正蔚然成風。
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為行業綠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據初步統計,截至2017年,主要品牌快遞企業電子面單普及率提升至80%,每年至少可節約傳統紙質面單219億張;單個快件使用封裝膠帶量減少了25%,每年至少可節約封裝膠帶64億米;中轉用編織袋循環使用率提升了48%,每年至少可節約中轉編織袋15億個;通過采取減少過度包裝、循環利用紙箱等措施,每年至少可節約快遞封裝用品55億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加至7158輛。
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國家郵政局將進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和對建議提案辦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完善制度規范,強化工作考核,推進與代表委員直接溝通聯系,強化節點控制全程督辦,結合實際提升辦理實效,及時做好辦理結果公開工作,努力把建議提案辦理工作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