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回放
主持人
去年,我國的交通運輸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成立了中國鐵路總公司,實現了鐵路管理體制的政企分開,可以說是踐行深化改革的典型事件,能否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些這方面的情況?另外,還有哪些“改革”的突破和創新?
楊傳堂
交通運輸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改革決策,推進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把改革作為交通運輸工作的重點,應該說取得了比較重大的突破和進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配合完成了鐵路管理體制改革。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鐵路管理體制實現了政企分開,組建了國家鐵路局,成立了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鐵路局組建工作基本完成,2014年1月6日正式掛牌,7個地區監管局的組建工作目前進展順利。 二是扎實推進有關職責和機構編制調整工作。去年11月25日,中央編辦印發了交通運輸部有關職責和機構編制調整方案,明確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國家郵政局,負責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統籌規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郵政行業發展,承擔綜合交通運輸規劃、戰略、政策、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擬訂及起草職能。同時明確調整交通運輸部部分內設機構設置。 總的來看,這次有關職責和機構編制調整突出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職責,突出了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的職責,理順了交通運輸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單位的職責分工,合理調整了機構和編制,有利于完善交通運輸大部門制管理體系。 三是取消和下放了17項行政審批事項。針對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我們及時組織修訂了涉及到的5件行政法規和10件規章。我們還對擬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進行了充分研究論證,提出了2015年前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項目達到37項的計劃。 四是研究確定了全面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的五項重點。交通運輸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域多、范圍廣,必須牽住“牛鼻子”,既要用十個指頭彈鋼琴,又要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推進五項改革,包括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公路水路管理體制改革,深化交通公共服務改革,深化市場監管體制改革。
主持人
在2014年交通運輸工作會上,您提出發展“四個交通”,請問部長,您對“四個交通”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楊傳堂
交通運輸是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行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交通運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鐵路、公路、水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的瓶頸制約狀況得到了初步緩解。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積淀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交通運輸發展的質量效率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尚未根本改變。如何更好地實現交通運輸科學發展,部黨組經過研究,提出了加快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 “四個交通”的發展。 一是加快發展綜合交通。就是要堅持適度超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布局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運輸網絡,合理配置和優化整合交通運輸資源,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整體效能。具體來說,要從四個方面來推進: 第一,加強規劃引領,組織編制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統籌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和郵政行業發展規劃,優化布局綜合運輸通道,加強規劃的銜接平衡,切實發揮規劃在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第二,加大綜合運輸樞紐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讓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換乘更加便捷順暢,讓貨物的一體化運輸和集疏運效率得到提升。 第三,完善綜合運輸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促進各種運輸方式深度融合。研究和統籌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加快制定促進運輸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統籌協調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的運輸政策和技術標準。 第四,完善綜合運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建立交通與發改、國土等部門之間的綜合運輸協調機制,建立完善跨運輸方式的協調聯動機制。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支持保障科學有力”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二是加快發展智慧交通。就是要提升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的 全面整合,通過交通運輸設備裝備、運輸組織的智能化,實現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具體來說,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加快綜合交通信息資源整合與利用。整合各種運輸方式的信息資源,加強綜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的整合,開展綜合交通數據交換平臺試點,積極推進省際區域交通信息資源整合共享。 第二,促進信息技術在行業監管、運行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深度應用。加快推廣應用物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大數據管理、下一代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擴大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聯網范圍,未來將實現“一卡在手,通行全國”。 第三,加強智能交通的標準化工作。加大基礎、關鍵標準的制訂、修訂力度,提出智慧交通發展的技術標準,推動建立智慧交通標準執行保障機制。 第四,抓好重大科技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交通運輸生產力。圍繞支撐交通重大工程建設、提升運輸服務效率和水平,大力支持和推動基礎性、前瞻性和具有共性的關鍵技術突破,加快建設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體系。 三是加快發展綠色交通。就是要把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貫穿落實到交通運輸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行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將節約能源資源要求貫徹到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施工、運營、養護和管理全過程,加強土地和岸線資源集約利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探索資源回收和廢棄物綜合利用。 第二,加快節能環保交通運輸裝備的應用。提高交通運輸裝備、機械設備能效和碳排放標準,嚴格實施運輸裝備、機械設備能源消耗量準入制度。加快推廣節能與清潔能源裝備,加強排放控制。 第三,建設集約高效的運輸組織體系。優化運輸結構,推進多式聯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引導公眾綠色出行;優化客運組織,推進接駁運輸、滾動發班等先進的客運組織方式,提高客運實載率;加快發展綠色貨運和現代物流。 第四,完善綠色交通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完善綠色交通的統計監測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交通運輸節約能源條例》等法規及配套規定。 第五,加大政策激勵,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活動。深入推進“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和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大力推進區域性試點和主題性示范項目,我們已經確定了26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 四是加快發展平安交通。就是要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于交通運輸全領域、全過程,把保障人民群眾出行安全放在首位,推進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提高交通運輸安全發展的防、管、控的能力。 2013年初,交通運輸部以行政一號文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部署在交通運輸系統開展為期五年的“平安交通”創建活動。從一年多的實施效果來看,交通運輸系統各部門、各單位圍繞“平安公路”、“平安車船”、“平安港站”、“平安渡口”、“平安工地”等重點,做了大量工作,實現了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下一步,在加快發展“平安交通”方面,第一,要堅持常、長二字。突出常態化、長期化,推進交通運輸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建設,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強化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安全監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打折扣,不走過場,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第二,重點突破、全面推進 “平安交通”建設。開展“平安交通”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及時總結經驗,組織經驗交流,固化“平安交通”建設活動成果。建立“平安交通”評價指標,出臺考核辦法和考評標準,切實加強對“平安交通”建設活動的考核和指導力度。 總之,“四個交通”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綜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關鍵,綠色交通是引領,平安交通是基礎,共同構成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的有機體系。
主持人
交通運輸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領域。您對提升交通運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有哪些思考?辦了哪些惠民的實事?
楊傳堂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對交通運輸的服務方式、服務效率、服務品質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經過大部門體制深化改革,我國綜合交通管理體制逐步理順,實現了對各種運輸方式的統籌管理,為交通運輸加快提升整體服務水平注入了新動力、新活力。 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方面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繼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實現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另一方面,要在提升交通運輸軟實力上下功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建設群眾滿意交通。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部黨組聚焦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推動解決行業難點問題,確定了轉變作風、服務群眾的10件實事,目前已經全部完成。 比如出臺了《交通運輸部關于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質量服務水平的指導意見》,從服務均等化、規范化、便捷化、安全化、信息化、政務公開化6個方面,提出了改進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工作的28條具體措施; 取消了船舶證明簽證費等6個收費項目,集中開展了公路建設項目保證金專項清理工作,減輕企業負擔; 完成了全國公路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的改版,在京津冀湘開通了中國高速公路廣播,提供實時路況、交通氣象、出行線路等綜合交通信息服務; 開通了全國統一的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12328,直接受理或轉送群眾的投訴、咨詢等,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南京、南昌等45個城市正式開通; 出臺了《推進陽光引航提升服務水平工作方案》,全面實行陽光調度,縮短船期,推行引航服務公開;等等。 這些惠民措施還是初步的。我部還將繼續深化改革,抓好教育實踐活動的整改落實,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更優質的運輸服務,讓人民群眾滿意。
主持人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滯后的短板,解決不了這個短板就無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脫貧,要發展,交通是關鍵。交通扶貧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今后有哪些考慮?
楊傳堂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滯后的短板,解決不了這個短板就無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13年,我們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交通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進展。 第一,加強資金政策支持。2013年,共安排1185億元車購稅資金,支持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建設近2.7萬公里國省道和6.6萬公里農村公路,解決了貧困地區近1.2萬個貧困村的通暢問題。 第二,加強指導和協調。我部多次赴寧夏、青海、甘肅、貴州、江西等省區開展實地調研,加強交通扶貧工作指導。建立了部際、部省聯系工作機制,制定了六盤山片區扶貧攻堅示范試點工作方案,選取典型縣(區)探索扶貧體制機制創新。 第三,加強人才和科技支持。我部制定實施了《六盤山片區干部人才扶貧掛職鍛煉工作方案》和《支持六盤山片區教育培訓工作實施方案》,通過雙向掛職鍛煉、技術培訓等方式,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提供交通運輸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推進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工作。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精神和要求,向四川阿壩州派出扶貧聯絡組,對口支援江西安遠縣和支持定點扶貧縣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開展溜索改橋工作。與國務院扶貧辦簽署“溜索改橋”合作備忘錄,聯合編制了《“溜索改橋”建設規劃(2013-2015年)》,計劃在“十二五”后3年,將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7省(區)的約290對溜索改造成橋梁,將惠及904個行政村的95.77萬人(其中貧困人口65.76萬人)。 2014年,我們將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扶貧工作總要求,繼續推進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