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夠代替法官嗎?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張保生看來,答案是不能。23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智匯司法、相得益彰”清華RONG系列論壇之司法大數據專場討論會上,來自國家信息化、法院信息化、司法及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司法信息化建設、大數據如何賦能司法新發展、司法將如何為大數據保駕護航等問題展開討論。
近年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科技越來越成熟地應用于司法領域場景,通過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法律知識圖譜等技術輔助司法審判提升效率。在今年的兩高報告中,出現了“互聯網+訴訟服務”“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等表述,智慧司法體系建設的正確路徑究竟如何?專家們進行了探討。
張保生認為,智能機器愈是以假亂真,愈能在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范圍提高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智能法律系統的發展沒有界限。但在他看來,機器人不能擔任法官,堅守司法應是人類爭端解決的最后一道防線。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最高檢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品新在主題演講中反復提到了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的“雙輪驅動”原則,他強調,司法領域的科技創新一定要跟司法改革相結合,兩股力量形成合力才能促進真正的司法信息化發展。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發表“以數據推動法治”的主題演講,他呼吁社會各界同心同力推動數據融合、數據開放,發揮數據的價值。
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法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北京國雙科技有限公司協辦,清數大數據產業聯盟承辦。論壇舉辦當天還發布了《中國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報告(2017)》和國雙司法輿情數據報告。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